认准行业大模型,腾讯云的AI牌打得晚不晚?

    2023-06-21 周峰 lv Created with Sketch.

JPEG图像.jpeg

在会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


6月19日,腾讯云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召开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应用技术峰会,第一次揭开了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的面纱。


在峰会上,腾讯云发布了依托TI平台打造的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为客户提供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一站式服务,帮助客户构建专属大模型及智能应用。


除MaaS之外,腾讯会议、腾讯企点两大SaaS产品都将大模型的能力整合进入到了产品之中。而面向开发者,腾讯云也推出了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主流开发框架,以及常用开发环境的新一代AI代码助手。


不过在牛透社看来,这场发布会的主角并不是大模型。


在会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生态共建是AI发展的有效路径。腾讯云联合了22家客户正式启动行业大模型的共建合作,并且与17家生态伙伴共同发起了行业大模型的生态计划。当众多客户与生态伙伴一起走上舞台,启动合作仪式的时候,大模型反而显得像是背景了一般。


行业云在当下更务实


行业生态是腾讯云在大模型首秀上展示出的肌肉。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腾讯云并没有像微软、谷歌、百度、阿里巴巴一样,提供通用的解决方案。


相反,腾讯云在MaaS商店中,提供的是传媒、文旅、政务、金融等10余个行业中,业已形成的50多个行业大模型。在这些行业模型的基础上,企业使用自有数据加以训练,便可以快速生成专属的业务模型。


在牛透社看来,选择行业大模型切入,而非通用大模型,是一个相当务实的选择。腾讯云瞄准的,是大模型落地中不得不回避的问题:成本。


目前,通用大模型多采用公开文献和网络文本进行训练。虽然这些文本数据足以使大模型具备与人类接近的语言能力,但由于训练数据中存在的错误、谣言和偏见“噪音”,也给大模型产品摆脱不掉“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标签。


对于商业场景而言,大模型输出内容不可控,往往致命。就在本月初,美国一名律师就成为了大模型缺陷的受害者。在他使用ChatGPT撰写的一份陈述书中,出现了根本不存在的案例。这名律师也可能因此面临处罚。


大模型在企业环境中产生商业价值的另一个阻碍是训练带来的算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二者都和模型训练的数据规模成正比,而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之中,通用大模型的成本之高,也往往使其对大多数企业失去意义。


“客户更需要有行业针对性的行业大模型,再加上企业自己的数据做训练或精调,才能打造出实用性高的智能服务。”在汤道生看来,企业所需要的是在实际场景中真正解决了某个问题,而不是在100个场景中解决了70%—80%的问题。


从总包商转向被集成


来自客户方的需求固然是腾讯云大模型定位to B的原因。不过,锚定行业大模型的背后,腾讯云有一条更加重要的逻辑:对自身“被集成”定位的再次明确。


2021年底,腾讯云对内部业务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是内部提出的“健康可持续”战略。具体来说,便是将业务模式从云计算行业普遍的项目集成和总包转售,改为注重自研产品和优化业务利润,将资源集中到PaaS、SaaS等产品上。


据腾讯云副总裁、产业生态合作负责人王峰,腾讯云注重的自研产品,更多是指标准化的平台底座型产品,而AI产品正是其中之一。这类产品的特征,是标准化。“产品是标准化的、模块化的,生态伙伴更容易在上面进行更丰富的应用开发,产生更多的效应。”


牛透社注意到,此次发布会上所展示的合作案例,也大多从腾讯云的战略调整前后开始起步。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腾讯云TI平台原生模型构建的智能媒体AI中台为例。据总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从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历史。经过双方的合作探索,该平台已经集成了修复、标签、智能翻译等30多种底层算法能力,实现了低分辨率视频素材转换、智能剪辑和快速输出,并且在内容分发层面具有了内容价值的识别能力。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央视频”客户端,用于提升内容的产出和分发效率,并将进一步在其他总台旗下的媒体平台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案例中,腾讯云并没有扮演“纯乙方”的角色。汤道生介绍,在产品打造过程中,出现了数据量大,形态复杂,无法使用传统数据标签体系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云厂商的传统做法是定制化开发。而腾讯云的解法是重新构建了一套传媒行业专属的数据标签体系,并研发出了新的标签权重引擎,作为标准化能力整合进传媒行业大模型中。而相关的个性化需求,则可以通过基于腾讯云TI平台的行业大模型精调解决方案,由模型开发者和算法工程师自主解决。


吃透后发优势


强调行业生态并不是对产品和技术的刻意回避。相反,这展示出了腾讯在大模型技术方面的自信。


虽然从发布时间上看,腾讯云的大模型方案远比百度、阿里云、华为云,甚至360的“同学”们来得“年轻”。不过腾讯此前对于大模型技术的公开表态,是“不急”。


在今年的腾讯股东大会上,马化腾就表示过相关技术会是几百年不遇的革命性机遇。而腾讯“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


好牌不嫌晚,这次的发布也体现出了腾讯作为后来者可以利用的后发优势。


从发布会所展示的信息来看,这次腾讯云带来的诸多解决方案已经相当成熟,在演示环节无一“翻车”,表现出了稳定、可靠的性能。而且腾讯云在这次发布会上展示的并不是早已耳熟能详的大模型“基本功”,而是在这些能力上更进一步,提供出了更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运用方式。


以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介绍某旅游服务平台的咨询场景为例,在接入腾讯云的大模型后,客服机器人已经不再是按图索骥般地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根据顾客提问中的需求信息,给出详细的行程安排建议。在进一步结合了企业自有的旅游数据训练之后,顾客得到的回答中,甚至还会包含景点背景介绍、购票链接和酒店预订入口,如同享受专业旅游顾问的服务一般。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腾讯会议的AI小助手。在参与在线会议时,参会者可以设置重点关注的话题、人物等信息后,获得AI助手的实时提醒,提高沟通效率。此外,大模型还可以帮助参会者总结、整理历史会议中的重点内容和各方观点,供会议讨论时调取使用。


类似的体验也出现在了腾讯企点的AI助手身上。通过大模型,企业的客服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智能客服解决了传统智能机器人的覆盖率低、接待上限低和知识维护量大等难题,具备快速学习和智能回答的能力,可提供精准回复和丰富回答,并辅助人工操作以提高客服效率;而企点分析AI助手则可以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治理,以业务视角提出问题并快速获得可视化图表结果,提升数据分析效率。


除此之外,腾讯云也将推出新一代AI代码助手,覆盖开发关键流程,包括沟通、编码、排错、评审和调优,高效承接机械性工作,释放开发者时间和精力来专注代码创作,同时也可以基于正负反馈,不断训练调优代码生成过程,实现工具持续改进。

    本文作者:周峰 责任编辑:周峰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周峰
    周峰
    个人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4篇

    文章总数

    8.49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