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 下半场——AT 棋逢对手,B 被动追随

    2021-05-07 周晓莉 lv Created with Sketch.

回望已经过去的 2020 年,会发现一切充满了不确定和挑战,但唯一能确定的是企业都在加快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当 To C 越来越难增量的时候,转型 To B 已是大势所趋。


而作为老牌的 BAT,近几年在 To B 赛道也都在持续扩大投入。阿里巴巴起初通过 1688 B2B 平台起家,后来发展的电商、支付等业务和 To B 也密不可分,阿里云更是国内起步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云计算平台。

 

腾讯和百度的主营业务都是 C 端产品,但 To C 和 To B 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正如腾讯云副总裁张晔近日在鲸犀产业数字峰会上指出的,企业存在的根本在于其为客户所创造的价值。To C 产品的背后往往是 To B 的技术服务在支撑,它们共同为用户和企业创造价值。

 

但和 To C 业务不同的是,To B 业务往往不能靠砸钱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它需要长期深耕细作,然而一旦获得市场领先地位,就不易被撼动。

 

从业务领域来说,电商、支付、办公、出行是和 C 端用户接触最紧密的业务。对 BAT 来说,挖掘这些领域的 To B 机会,既能帮助它们守住已有的市场领先地位,又能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01 支付机会转 B 端,开拓业务场景


几乎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客户,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第三方支付行业早已进入双寡时代,难以撼动。

 

阿里巴巴
 

被老外称之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上线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淘宝购物过程中的信用缺失问题,网购发展初期买卖双方互信机制完全空白,相互均担心对方违约,此时,淘宝推出了“担保交易”的服务,让买家在确认收货后,才将款项打给卖家,同时淘宝作为信用中介解决双方纠纷问题。

 

于是,大量第三方购物网站开始支持支付宝付款,包括京东、亚马逊、苏宁等,进一步推广了支付宝。直至 2011 年,京东有了一定量级,且和阿里在电商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京东才停止了支付宝付款。

 

2014 年 12 月,支付宝从淘宝网拆分出来,并成立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来独立运营,这标志着支付宝开始正式作为独立产品,有了后来快速扩张和发展壮大的定位和基础。

 

支付宝的手续费和支付业务佣金只是它盈利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附加的花呗、借呗、网商贷款等金融业务才是利润大头。巨大体量的金融业务,让蚂蚁集团在上市前夕获得了万亿估值,但也让它获得了监管层的额外关注,2020 年 11 月上市临门一脚被暂缓。

 

2021 年 4 月 10 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的处罚,罚款 182.28 亿元、命令取消商家二次选一的限制,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并且要连续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随后 4 月 12 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督促蚂蚁集团形成全面可行的整改方案。阿里和蚂蚁集团的被处罚或约谈,为以科技为由进行金融业务的公司起到一个威慑作用。

 

可以判定,日后金融监管只会更趋严格。


 
腾讯

 

2013 年年初腾讯公司年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工说“2013 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支付正式发布,支付宝这些年如影随形的最大对手诞生。

 

在 QQ 时代,腾讯的财付通作为对标支付宝的工具,却只能被动防守。当时财付通在电商交易环节问题频出,严重影响购物体验导致用户流失,又因为财付通本身交易量也不多,因此更难有资源和机会去优化提升。

 

直到 2015 年春节,腾讯花费数亿拿到春晚合作,通过摇一摇发红包的形式让全民知道微信支付功能,依托于春节的超高流量以及与支付场景紧密的关联性,实现支付业务的有效拉新。爆炸性地从支付宝手中抢到了亿级新绑卡用户,成功打入长期以来被阿里支付宝“垄断”的支付领域,这被马云称为“偷袭珍珠港”。

 

诞生于 2003 年的支付宝直到 2014 年才成立蚂蚁金服集团,历经十年的发展已将坑坑洼洼全部淌过一遍。而腾讯通过一次春晚奇袭,便轻易绕过支付宝数十年的路。

 

根据艾媒咨询对 2021 年中国春节网络红包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八成用户使用微信进行红包收发,使用支付宝红包的用户也达到 64.1%,而其余平台红包功能使用率较低。

 

不过虽然微信的移动支付能构建庞大的业务场景,但通常交易并未在自身体系内,而是依靠美团、京东、拼多多等交易型平台增加支付的业务体量。线上的人、钱,是腾讯所擅长的虚拟且轻量;而货要涉及整个购物流程、供应链、商家运营、销售等,复杂得多。


 
百度

 

早在 2014 年 4 月,百度钱包便内置在百度 App 中,且在百度钱包内植入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等百度系产品,并在 2015 年 11 月正式启动「常年返现计划」,但声量不大。

 

由于百度长期过于依赖 B 端广告业务、主打搜索+信息流,缺少 C 端用户的移动支付场景。当年的外卖大战中,百度外卖也是三国战记中最先出局的。2017 年 8 月 24 日,饿了么正式宣布收购百度外卖,后改名为「饿了么星选」。出售这一面向 C 端的消费业务后,百度钱包进一步失去用户场景。

 

2019 年,百度借助除夕红包,将平台日活一举从 1.6 亿冲上 3 亿,但由于缺少社交链条和使用场景,到了 2 月 9 日留存率仅剩 2%。用户将现金红包下载提现之后,又大规模卸载应用,这让百度通过春晚红包推广“度小满钱包”、手机百度APP的期望落空。导致百度 2019 年 Q1 交出了其自 2005 年上市以来第一份季度亏损财报,耗重金砸下的流量成了“虚晃一枪”。



WechatIMG150 1.png


度小满金融在拓展线下商户方面,并未着力。根据艾瑞发布的市场监测报告,2020 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依然两家独大,壹钱包、联动优势、快钱、苏宁支付跟在第二梯队。而度小满金融,则被归在“其他”一栏。



WechatIMG159.jpeg

图片来源:艾瑞网

 

百度钱包已经难与第一梯队竞争,且与第二梯队的美团支付、京东钱包都存在较大差距。自 1993 年起刷卡的平均费率就已经降到 0.5%,支付行业的利润空间再不断缩小。如今在双寡时代,移动支付的利润空间实际上被压缩的更窄。

 

百度在支付业务上若能找准细分场景,或许还能在第二梯队站稳脚跟。第二梯队因为拓展细分垂直场景,用户忠诚度很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空间广阔,随着移动支付场景多元化、垂直化发展,腰尾部支付机构在细分领域仍然大有可为。


【总结】

满减、免单、优惠券……早期移动支付的江山多是靠撒钱和补贴战而来。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和微信已经难分伯仲,又通过拓展线下场景,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二者交易规模总占比超过市场九成。

 

在 C 端用户接近饱和下,在线支付行业需要探索的重点就落到了 B 端企业上。而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支付行业的下一步有可能会通过移动支付和 SaaS 服务结合,为企业提供数字化的服务流程和支付的刚性需求。


02 专注企业协同,未来「阵位」



WechatIMG149 1.jpeg


去年疫情期间,远程会议需求爆发,协同办公产品也冲上一个新台阶。以 SaaS 为基础的云会议系统,由于信号传输快、更准确,造价更便宜,目前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除 BAT 外,原本仅在内部使用的字节跳动旗下飞书和华为旗下 WeLink 也火速加入战场。


为攻占市场,各家免费策略不断,阿里钉钉发布海外版 DingTalk Lite,并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服务;腾讯会议先是免费开放同时支持 100 人在线会议,后又上升到 300 人;飞书也面向全国所有企业和组织免费开放,并享受飞书标准服务。

 

阿里巴巴

钉钉是用户最熟悉的办公软件,当时推出背景是阿里在 To C 社交失利,反而激发发在 To B 的斗志,钉钉于 2014 年应运而生。阿里从电商业务起家,一直把中小企业看作目标客户,钉钉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沟通、协作问题。

 

去年疫情后,国内大部分高校复课,钉钉先发制人通过“群直播”“钉盘”此类贴合管理者的习惯的 IM 功能拿下许多校园单位,以满足网课需求的最优方案来获取用户。

 

1 月 14 日,钉钉正式发布 6.0 版本。钉钉称,这是“云钉一体”战略后,最重要的版本升级。

 

分别是:

 

1. 推出钉钉宜搭等低代码开发工具,让不懂代码的用户,也能快速开发新应用;


2. 推出角色工作台,让 CEO、HR、财务、教师等不同角色拥有自己的专属工作台;


3. 推出全新协同办公套件,让用户可以打破组织边界,进行“以事为中心”的协同,整合项目、邮件、文档、日志、日历、知识库、审批、待办等功能。


能看出,钉钉的发展目标早已超越了一款简单的办公软件,阿里对其的期待在于为未来的企业应用筹备基础架构和生态布局。官方数据显示,钉钉用户数破 4 亿,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 1700 万。

 

钉钉本身 OA 功能已较为全面,又因其被钉钉带火的低代码,让钉钉在未来的企业办公领域似乎更集成全面。不过,随着钉钉还再继续扩充功能入口与服务,例如通过短视频解决校招问题,面对在线教育需求推出网课功能等,也被批评过于臃肿、定位模糊。


腾讯

2020 年疫情期间,企业微信交出在打通微信一年后,活跃用户翻倍,连接微信用户 4 亿的亮眼成绩单。

 

在 To B 领域,腾讯的武器是“私域流量”,微信和企业微信两者内容能实现同步,工作资料可以互传;企业决策看重投入产出比,亦考虑部署难度。而微信作为国民级的社交工具,对于转化为企业微信有着简单的低学习成本、能够满足企业从基本到综合数字化升级需求的解决方案。


WechatIMG152 2.png


图片企业微信、微信互通

 

在对消费者完成初步触达之后,公司可通过企业微信、微信群、视频号、直播入口等方式进行客户的维护、种草和裂变,将客户引流,实现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的转化。


外部 ISV 提供细分行业解决方案,腾讯云提供技术,腾讯广告提供客户,腾讯投资围绕私域长出的一大帮公司,每一个角色能够从中获益。



WechatIMG151.jpeg

2019年1月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对企业微信的定义

 

说到底,企业 OA 办公产品谁先将企业的各项业务串联起来,就能成为优胜者。张小龙曾说如果只将企业微信定位在内部沟通工具,它的场景和意义就小很多,而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时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这个层面,企业微信有着其他平台都做不到的C端用户无缝优势,在进行互通后,只有企业微信可以直接添加微信上的消费者,这是企业微信的独到优势。所以客户管理会是企业微信这场竞争的砝码,以及现在发展的侧重点。


不过企业微信常被诟病对于微文档、日历功能整合不够好,让使用体验不佳。

 
百度

百度内部协同办公软件“如流”,前身是“百度 Hi”,2020 年 4 月正式更名为如流。从应用市场看,最早版本上线日期在 2012 年 9 月,甚至早于钉钉。但从用户体量上来看,钉钉目前覆盖 3 亿用户,1500 万家企业组织;如流根据安卓和 IOS 的下载量评估仅有 200 万。


如流这次对外推出是在钉钉、企业微信、甚至飞书快要把市场瓜分殆尽时才进场,在苹果商店搜索如流,商务排行榜显示第 176 位,BAT 中的另两家,钉钉和企业微信分别位列商务排行榜的第一第二,在这样的局势下,如流能否在日后的版本迭代中实现逆流而上机会甚微。


百度的如流优势在其技术,比如通过其 AI 技术能够在智能报销、录入发票、智能降噪、语音传输这些细节层面做得更好,并且相对于另外两家,能够支持多达 520 方稳定接入音视频会议。


WechatIMG160 1.jpeg


但如流对外认知极低,腾讯有从 QQ 扩展到微信的用户绑定,阿里有支付宝的大招,百度在用户层缺乏核心阵地,这让如流在协同办公上相差甚远。


 
【总结】

协同已经是 To B 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巨头新的增长点。钉钉、企业微信无疑是疫情下协同办公的最大赢家。不过后者借力私域流量的聚合优势,大有赶超钉钉之势,对企业客户来说,内部协调效率工具远没有私域流量所带来的真金白银增长更具诱惑力。


和所有 To B 类产品市场竞争一样,办公软件市场是一个前靠产品,中靠销售,后靠服务的战场。后疫情阶段,当在线办公成为必然,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将以何种形态呈现,才能让企业服务的质量更好。


03 云计算现状,马太效应明显


根据市场分析报告提供商 Research and Markets 的报告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3714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8321 亿美元。


WechatIMG153.jpeg

资料来源:Canalys,国金证券研究所

 

互联网下一波的红利被很多人看作在 To B 业务,尤其是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无论在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还是从产业需求来看,企业都更关注云计算带来的降本增效,以及为自身构建业务竞争力。

 

2020年银监会做出要求:2020年银行信息系统60%迁至云平台。银行系统大比例上云,BAT已齐聚To B赛道,金融云更是三家必争之地。


阿里巴巴

国内的格局和国际很像,同样是电商巨头旗下的云服务商,阿里云在国内拥有先发优势。阿里云正式成立于 2009 年 9 月,腾讯云成立于 2013 年 9 月。先发展四年,让阿里云的技术水平与腾讯云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从最早一批为淘系服务的 ISV 客户开始,陆续在中小企业、国企及政府部门开始推广,主导并建设了杭州城市大脑等重大项目,2020 财年阿里云年营收 400.4 亿,云计算市场占用率接近 45%。


目前阿里云服务的标杆企业包括中国联通、中国铁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细分领域主要在新零售、教育、医疗、金融、游戏等。2020 财年内(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底),阿里云营收为 400.16 亿元,比上一年度 247 亿收入跃升 62%。


WechatIMG154.jpeg
 

2020 年的疫情让很多公司尝试云办公,而钉钉就是依靠阿里云的支持。目前阿里云已经建立超过 1000PB 的大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的数据中心业务遍及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个地区的企业、机构、政府提供服务。


受益于云计算产业整体高景气,尤其是互联网、零售、金融、公共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需求增长,2020 年 Q4 云计算收入达到 161.1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0.3%。从阿里集团总体资本开支强度看,资本开支强度有所回落,收入规模增速超资本开支增速。


在当下中国人口红利所剩无几后,虽然阿里云在寻求海外市场,但由于国外的 IaaS 市场,亚马逊和微软是全球二者领先,海外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且阿里云的偏向供应链和政府端的解决方案,而蚂蚁金服上市搁置的事情也造成很大冲击,国家在通过政策上的限制打击互联网垄断。


腾讯
 

相比于阿里云,腾讯云直到 2018 年才调整战略,重组架构把腾讯云放在集团的重要发展对象,相较于阿里云晚了许久。

 

但腾讯先天的社交优势,可以把 To C 的优势转化到云服务商业上。腾讯强大的战略投资部门,投出的明星企业如美团、滴滴近几年的崛起帮助腾讯云强化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有了和阿里云做长期竞争的底气。

 

此外聚焦在社交电商、游戏、物流和出行等腾讯“生态”优势领域。万达、蘑菇街、小红书等电商品牌都采用的是腾讯云的解决方案;腾讯云还服务了国内几乎所有游戏业排名前 200 的游戏厂商;物流领域,腾讯云的客户主要包括顺丰、货车帮等。

 

在过去的几年中,腾讯云虽然发力较晚,但依托自身的生态圈,成长迅速。

 

近年来,腾讯云也在积极对标阿里云的AI+大数据+云计算并举的策略,并在为数众多的国内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里获得了大量案例落地,四大行中有三家都跟腾讯云进行合作。不过腾讯云的定位是企业数字化顾问,就意味着很多公司在组建自己的金融业务,凡是涉及到利益问题,数据将不再托管在腾讯云上。


百度

百度在云计算上的起步比阿里和腾讯都晚了一拍,市场占有率落后较多。

 

百度目前布局且擅长的赛道是产业服务——在金融服务、智能客服、智能城市上提供领先的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方面,小度车载和 Apollo 智能车云可解决 OEM 云端一体需求,为 Smart Car  提供“技术底盘”,帮助有效降低车企 IT 成本、提升业务效率、创造后向收入。

 

百度智能云的打法是基于 AI 技术的差异化策略切入细分行业市场,再通过头部客户的打造来扩张自身云服务生态规模。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企业云,而个人云其实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赚钱赛道,2020 年个人网盘用户规模已经超 4 亿,个人网盘行业百度云盘基本处在一家独大。根据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 2020-2021 年中国个人网盘专题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个人网盘品牌认知度上,百度网盘以 81.3% 的品牌认知度位列第一。其次为腾讯微云,达到 36.6%。


WechatIMG155.jpeg

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拥有海量数据沉淀,得益于互联网流量入口的优势,这是其他 CRM 厂商所不具备的;百度提供的搜索关键词竞价服务和线索服务,本身就是属于企业销售业务前端。

 
【总结】

IDC 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报告,2015 年统计至今,多年来年来阿里云一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在 2018 年上半年,阿里云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达到 43%,依然保持第一地位。第二大服务商是腾讯云,2018 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达到 11.2%。

 

云计算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加混合云或专有云需求。以当下公有云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公有云大概率是寡头时代,中小厂商将会消失,市场只保留数家寡头并存。

 

4 月份,阿里云拿下中华保险集团价值 7 亿元的国内第一大单,5 月份腾讯云就和中国银联签约了价值 3.86 亿元的“银联云”项目。这说明,金融云市场在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企业主体的扩张,行业垂直型和云端商业模式 SaaS 企业发展加快,短视频、直播电商及小程序等新兴渠道的兴起也为企业服务 SaaS 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04 智慧出行工业难,躬身看长期


阿里巴巴

自 2010 年开始,阿里巴巴集团及旗下蚂蚁金服集团在大出行领域已累计投资或并购 30 多家企业,阿里系共出资 50 笔,超过一半为领投或独投,涵盖出行平台、基础建设、工具服务等多个领域。据蚂蚁金服公布的对外投资事件显示,场景类投资共有 55 件,其中 17 件为交通出行,占比超 30%。有些是连续参投,比如哈罗单车等。

 

阿里早在 2015 年就进入自动驾驶领域,当时由菜鸟研发实验室牵头,主要涉及无人送货、物流机器人、高德路线智能规划。

 

同一年,阿里又与上汽集团双方各自出资 10 亿元成立车联网系统公司斑马网络。2019 年深化合作后,阿里成为斑马网络第一大股东。

 

2020 年阿里还加紧与老牌车企宝马进行战略合作,宝马在 2020 年首次参加双十一,是阿里寄予厚望的增量业务。而未来,阿里和宝马将实现经销商业务数字化转型,用户可通过天猫旗舰店直接在线购买宝马汽车。

 

并且阿里在出行上还有一大的杀手锏——高德地图。地图服务作为整个 O2O 产业链的重要入口,能够将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整体加速。

 

高德过往曾在百度地图免费的策略下,被打到毫无余地,甚至还与百度商谈过收购事宜,但最后在 2014 年被阿里以 14 亿的重金拿下,这也让百度失去了一统地图江湖的绝佳机会。

 

买下高德的阿里让高德砍掉 O2O 项目,专注于地图,高德地图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在多个主流的第三方数据中,高德已经力压百度,成为地图领域的第一名。下图是艾媒体网在 2019 Q1 中国手机地图行业市场监测报告中的数据:


WechatIMG156.jpeg

高德在阿里未来大战略中的作用显著,在共享出行领域,高德整合了多个出行品牌,已经拥有了成为国内共享出行领域最大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能力。

 

而在智慧城市、无人驾驶、旅游等万亿市场中,高德地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智慧交通领域,高德+共享单车+网约车+ET城市大脑的协同,让阿里的生态和协同能力更加完善。


腾讯
 

腾讯很早就开始发展智能交通,并在交通管理、公共出行服务、智慧高速、智慧停车、智慧航空、智慧港口等领域都有实际的行动案例。

 

腾讯智慧出行与29家车企展开合作,落地超过110款量产车型;同时,还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为110个城市、1.3亿用户,提供乘车码、乘车登记码、实时公交等服务;此外还将企业微信汽车行业版、乐销车等涉及汽车用户的数字化营销平台“矩阵化”,试图建立一条覆盖销售、出行、后市场及用户交流为一体的营销平台。

 

或许是为弥补不足,腾讯广撒网针对自动驾驶行业进行大量投资,滴滴、摩拜、蔚来均是出行领域的佼佼者。

 

2017 年,腾讯以17.8 亿美金收购了特斯拉5%的股权,总计收购特斯拉约 816.75 万股,成为特斯拉的第五大股东。这有个笑谈,特斯拉最初是用腾讯地图,因被用户嫌弃难用才转用百度地图。

 

尽管腾讯在出行领域动作频繁,但始终像是缺少一把“旺火”。

 

于是在收购特斯拉股份的第二年,在出行领域的投资事件就多达55起。2019年4月,腾讯又进一步绑定广汽,联合广汽集团、广州公交集团共同投资10亿元成立移动出行项目平台公司,持股25%。2021年4月18日,腾讯和上汽奥迪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车联网服务及智能座舱、云服务、数字化营销、用户运营、云安全等领域开展多维度合作。

 

但这一切均体现在其投资及合作上,比起百度有 Apollo 开放平台,阿里有实现无人物流的野心,腾讯在智慧出行上还没拿出吸睛优势。

 

百度

百度无人驾驶车项目于2013年起步,借助于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提出通过开源AI学习平台“飞桨”,开放部分出行软件场景,试图建立一条涵盖自动驾驶、出行平台及深度学习为一体的智慧出行产业链。

 

且在手机地图领域,近几年一直是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双寡头」的局面。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高德地图的市场份额为33%,百度地图市场份额为32.7%,差距微弱。

 

按照百度官方公布的数据,Apollo已经和全球70多家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有600多款车型搭载了Apollo汽车智能化产品。

 

2021年4月19日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来自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称:“Apollo 推出是一个分水岭,百度自动驾驶搞了 8 年,前 4 年埋头修炼内功,后 4 年以开放方式和行业内一起推进,现在到了一个 " 从技术到量产和商业化 " 的时间点。”


WechatIMG157.png


一台运行着百度的自动驾驶平台 apollo(阿波罗)的汽车

 

在前装搭载上,据上险数据统计,2020 年 BAT 3 家的智能网统就实现了 216 万台的前装搭载,其中百度的小度车载以 119 万台的前装搭载量领衔,腾讯 TAI 实现前装搭载 52 万辆,斑马 OS 实现前装搭载 44.8 万辆。

 

不过 Apollo 对标了 Waymo,就意味着它要做自动驾驶最难的部分,把无人驾驶在城市工况落地。这需要百度和它的客户去把一些限定场景、封闭场景的自动驾驶商业领域占领。而城市工况是个烧钱的长线工程,但不做的话就没有技术积累,将来可能会被国外的技术来收割市场。虽说近日百度刚刚在北上广三地开放了接近量产的 AVP 领航驾驶的体验活动,但离真正让人放心地量产上路,想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
 

巨头在聚焦精细化运营和寻找新增长点上,不断拓展产业链去占据先发主动权。不过 BAT 目前合作的车企呈现开放式忠诚度不高的特点,一家企业旗下不同的车型可能牵手不同的合作伙伴。此外,造车需要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众多参赛选手加入,以及跨界手机厂商的敲定,让新能源开始成为更激烈的竞争红海,谁将胜出尚难预料。


结语


巨头的 To B 生态里,阿里、腾讯在 To B 层面的优势是拥有自己的核心阵地,如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社交。而百度在 PC 搜索时代没建立起帐号体系,移动端虽出现但起步太晚,无论在用户数和知名度都与微信支付宝相距甚远。由于帐号体系的短板,让其很多业务更像是被动跟随状态。

 

以阿里、腾讯发力 To B 来看,巨头进入意味着赛道由蛰伏走向成熟。

 

除 BAT 外,这两年声量不减 BAT 的字节跳动亦不容小觑。去年 12 月 9 日,字节跳动 CEO 张一鸣在内部目标中提到,2021 年将重点在三个新业务方向上做进一步探索,其中包括:跨境电商、To B(企业服务)和 LKP(办公硬件套装)。这也被解读为字节跳动在内容生态之外的潜在增长点。

 

另外,小巨头里拥有核心业务的拼多多、美团、滴滴在未来的 To B 市场,也势必存在野心,一切刚刚开始,一切又或已经浮出水面。


    本文作者:周晓莉 责任编辑:周晓莉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 周晓莉
    周晓莉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64篇

    文章总数

    43.82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