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杨元庆:新IT赋能实体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3-06 周晓莉 lv Created with Sketch.

3月6日下午消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十四五”开局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两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围绕“十四五”时期如何以智能科技赋能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以更高质量的内循环带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杨元庆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多项建议。


高质量的内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和前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勾勒出更加宏伟的蓝图。《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认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非常符合我们现阶段的国情,恰逢其时,切中肯綮。”杨元庆代表表示。


他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内大循环的“高质量”运转是基础和前提。“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循环中去。”


首先,在需求侧,“高质量”的内循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不断增长的新消费需求,激活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以国内市场的增长确保发展,引领发展。


一方面,疫情刺激了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居家办公、远程学习、在线游戏成为“新常态”,带动了数字消费增长。人们对这些设备的性能和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新的应用场景。这些新变化由疫情触发,但将会成为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长期延续。这就要求科技企业必须通过更前沿的创新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聚焦细分市场,杨元庆代表今年带来了关于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他建议,应鼓励企业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在智能应用的开发和公共服务方面,比如在线挂号、移动支付、扫码点餐、网约车出行等,也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可操作性,不能“一刀切”关闭人工服务,让老年人更好地成为数字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科技致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新消费需求的出现,必然会对支撑前端消费、前端应用的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基础架构、边缘计算基础架构、云基础架构都亟待升级,进而带来基础设施升级的新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投资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及技术创新,打造新产品、新内容、新应用,满足消费升级和基础设施升级的新需求,甚至创造出新需求,推动内循环需求和供给的双升级”杨元庆表示。


其次,在供给侧,“高质量”的内循环还需要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新IT”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实体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也是实现“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杨元庆代表认为,过去“中国制造”已经形成出色的成本和效率优势。进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还需要用智能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加快迈向中高端。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2016年开始,联想把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产品,对外输出给汽车、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合作伙伴。上图为联想为高斯(中国)、三一重工、桐昆集团等提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发动机"


杨元庆代表认为,加快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作用。“这里的IT不再是传统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他强调。


杨元庆代表表示,所谓“新IT”,就是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当“端”采集和产生的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存储和管理,通过“边-云-网”提供的计算力,配合以人工智能的先进算法,对各行各业的机理加以学习、总结、提炼,就能让计算机对业务决策更精准、管理流程更高效,创新商业模式。


在大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只有通过“新IT”全要素协同发力,才能将数据更好地转化成生产资料,产生价值,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以“新IT”赋能实体经济,实现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不仅能够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而且能让各行各业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来促进消费、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只有把内循环的基础夯得更扎实,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循环中去。


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杨元庆代表带来了关于推进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建议。算力的发展离不开“边-云-网”协同发展。他建议,加强国家层面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倡导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推动制定以应用效能为导向的算力评价体系和评测标准,引导算力等新IT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国家开启十四五周期,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之时,我特别赞成把国内投资重点放在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建设的大方向上,这比投资传统的钢筋水泥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内循环的形成。”杨元庆表示。


推动新IT赋能实体经济,也离不开供应链协同和安全作为保障。杨元庆代表认为,供应链金融通过科技手段,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关联和捆绑,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要素融合与优化,有利于企业实现协同生产,提高运转速度,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降低成本,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因此他建议,通过完善供应链金融贸易信用保险机制,建立多层次保险市场;推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效率并防范风险;鼓励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基金等多项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紫领工程”通过整合联想集团资源,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培养紫领人才,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生态圈,为新lT时代培养智能制造中坚力量。


推动新IT赋能实体经济,还离不开“紫领”人才的支持和能动性。杨元庆代表还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应当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教学生就业渠道,适当放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的限制性条件;制定兼具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激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等,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专项人才。


积极融入国际供应链和创新链,加速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杨元庆代表认为,以高质量的内循环为基础,中国企业还应该通过全球供应链和创新链,积极参与和融入到国际循环的竞争中去。


“在供应链方面,我们的国际循环已经非常通畅。”他表示,虽然受到疫情和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帮助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快速恢复增长。“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过去多年积累的全球化资源,更加坚定地推动全球化进程,更高效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杨元庆表示。


在创新链方面,他认为中国企业还应潜下心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知识产权储备,同时保持开放合作,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例如,在高性能计算领域,联想首创了温水水冷技术,可以节约40%以上的能耗成本。凭借这一技术优势,联想不仅赢得了荷兰的订单,而且也为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打造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在创新的国际循环中赢得一席之地。


此外,他认为中国企业还应努力打造具有品牌力的国际化企业,成为连接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枢纽。“要把国内大循环的高质量成果扩展到国际大市场,产品、制造和品牌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在扎根国内大循环、深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为国家构建‘双循环’格局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更大的力量。”杨元庆表示。


提高企业碳中和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意愿,意味着将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无论是在促进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企业都应着眼长远,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杨元庆代表表示,实体制造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以电子制造业为例,通过对电子终端产品和信息通讯行业的碳中和路线的推进,可以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甚至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绿色改造和可持续性发展。


结合联想长期践行ESG的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关于提高企业碳中和治理能力的建议。首先,应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加速在国内建立完善的碳信息平台,制定行业企业对应的标准;第二,鼓励企业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通过顶层战略和路线图的推进,推动企业在既定时间表下,利用集约化发展、绿色技术研发等途径,完成减碳和碳中和的任务,从而支持实现行业和国家层面的碳中和目标;第三,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第四,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鼓励支持制造企业在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内,实施绿色采购、推行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制造体系。行业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改造,把绿色化融入工业发展进程,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本文作者:周晓莉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 周晓莉
    周晓莉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64篇

    文章总数

    43.82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