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奇帆说数字化会产生几十家万亿级企业?


转自微信公众号“傲寒荐书”,原标题:不做数字化转型,就被数字化转行(为何黄奇帆说数字化会产生几十家万亿级企业?)。


那是千叶城

是泰西尔艾普尔的数据之城

是微型芯片上刻下的交错道路

是打结的围巾上

沾满汗水泪水的图画


--William Gibson


1


前一段时间,一篇名为《黄奇帆最新演讲:这一领域可能产生几十家万亿级企业》的报道在朋友圈里刷屏,内容是11月13日黄奇帆在“中国未来独角兽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关于数字化转型推动的产业互联网:“如果说中国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能够容纳几家万亿级的企业,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今后有可能产生几十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有关材料分析,全球有60多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以和数字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


微信图片_20201214092711.jpg


黄奇帆说:“所谓产业互联网,也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的变革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


高屋建瓴,言简意赅,讲的非常清楚。可愚钝如我,假如是两年前看到,多半会觉得虽然是几句漂亮话,但太大太空,对实际工作和企业战略没多大用。

还好,过去两年,因为困惑于“数字化转型”含义,多方请教,感谢一众朋友的指教,总算对“数字化”有了点儿粗浅认识,再看这段话,不由感慨政府里还是高手如林。


黄奇帆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的阐述全面严谨,是教师型的。我从学生视角和各位师友分享一下对“数字化转型”的学习心得和粗浅认识,算是个小小的学习总结吧。


2


先说几点阶段性学习结论:


数字化时代,所有行业都会重做一遍;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以数字化技术实现更快更好的资源配置;

与信息化相比,数字化往往具备几个新特点:

从企业内部为主的信息化,扩展到数字化拉通产业链

从文本表格式的信息内容,扩展到数字化的资源对象

从人产生信息内容为主,发展到更细更深更实时的数字化感知

从信息记录和流转系统,升级为现实世界的数字化镜像空间

从文本信息流转为主,扩展到全方位数字化沟通

从记录现实行为,发展到精细化度量、优化甚至替代现实行为

从以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升级到以机器算法为主导


接下来,我从几个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案例,来解释一下这些有点儿唐突的学习笔记。


3


第一个数字化案例,是滴滴。


我一直认为,与其说滴滴是共享经济,不如说是数字经济,是一个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单就打车这个行业来说,滴滴做了什么事?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人和车之间更快更好的资源配置。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滴滴是个物联网应用,它以手机为传感器,几乎实时地采集了人和车的数据:人的位置和打车需求,车的位置和空载状态。


有滴滴之前,我们怎么打车?是靠在街边打望,我们必须要努力四处张望发现空驶出租车,同时司机还要看到我们,彼此看到后,还要确认过眼神,一个确实想走,一个真心想拉,就完成了一次人车的资源配置。


有了滴滴,我们不需要再张大双眼转着脖子,到处茫然搜寻不知在哪里的有缘司机,只需要打开位置信息和发送打车需求,滴滴比我们看得远看得全看得快,事实上它能同时看到全国所有的空驶车辆,选择离我们距离最近的匹配车辆,从而缩短了我们的等候时间,降低了出租车的空驶率,更快更好地实现了人车的资源配置。


可以说,滴滴创建了一个以数字地图为底座,以人和车为数字化资源对象,以手机为虚实连接器的数字化空间,用机器算法来完成大规模的更快更好的资源匹配。


过去几年,这个数字化空间还在不断扩展、深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甚至侵入现实,剔除取代某些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比如说,通过引入交通路况数据,滴滴可以选择能最快到达而不是距离最近的车;

比如说,通过采集客户满意度数据,滴滴有了度量司机的服务情况并予以奖惩的可能;

比如说,通过采集语音和自动识别判断,滴滴让司机都不得不对每个乘客说“请系好安全带”;

比如说,通过采集和记录行驶路线和时间,滴滴很容易仲裁绕路这类常见的出行纠纷;

比如说,通过记录和分析出行数据,滴滴掌握了乘客的出行习惯,让你打开滴滴时往往发现它已经缺省推荐了你最可能的目的地;

比如说,滴滴和众厂商正在无人驾驶上投入,某天可能司机会被从现实产业链中被取代消除。。。(其实,某种意义上,出租车公司今天已经完全可以被从产业链里剔除了)


滴滴,这个出行产业的数字化空间,还会用同样的模式去扩展和占领更多相关行业,比如说滴滴代驾、滴滴租车、青桔单车,再比如说滴滴的新业务,“滴滴货运”,正在强势进击“货拉拉”的数字空间,除了补贴发钱,大概率,滴滴也会用过去几年打磨的算法派单来实现货和车的大规模资源配置,以对决货拉拉的司机抢单模式。


4


滴滴是个我们都熟悉的例子,熟悉到我身边很多朋友甚至不觉得它是个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有朋友说:“滴滴出现时还没有数字化转型这个说法啊?” 


一个名词,是现象的总结,还是未来的预言。


或许,都是吧。


5


多年前,大概在滴滴出现前近一年,有个朋友和我聊天,讲了个创业的想法,描述下来,基本就是后来的滴滴。


“司机怎么会花那么多钱买智能手机?”

“流量那么贵,还要传地图,用得起吗?”

“除了我们这些搞IT的,真正用电子支付的有几个人啊?”

“平台生意,没有乘客用就没有司机用,没有司机用就没有乘客用,两头凑你怎么搞?”

“出租车是牌照生意啊,干这个,你有人吗?”

。。。


聊了一晚,我总算把他劝住了。


当时的劝阻,是真心实意的,所列举的各种困难,当时看也的确是事实。只是,我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看到时代演进将让智能手机、带宽以我想不到的速度变便宜,让手机支付快速普及到几年后就几乎见不到现金的程度,而这些条件的变化,让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具备了条件,而数字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让一切障碍都灰飞烟灭。


滴滴在出行行业所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每一个行业里发生,过去没有看到的,今天再没看到,不做主动的数字化转型,就有被数字化转行的危险了。


    本文作者:周效敬 责任编辑:周效敬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AoHan
    未认证
  • 1篇

    文章总数

    5198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