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 5 点再思考

Ping++ 一直处在 To B 企业服务和金融科技两个赛道的交叉路口,前不久的一篇 “ To B 企业服务的 6 点再思考 ” 引发热议,也让很多朋友问起来我对金融科技的思考。这个行业今年会有好几家巨头上市,完成资本循环,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资金、人才、政策等等要素投放其中。我就以史为鉴,看看过去的发展,展望一下未来的可能性。


// 在巨头的盲区长出大树 //

“大树底下长不出另一颗大树,要去巨头树根吸收不到营养的地方去”。


因为巨头们的混业经营和互联网的无边界属性,在他们的主航道上其他公司的生存都会非常艰难。大树下的阳光、水分和养分,都不足以供养另一颗大树。如果选择做一颗小草小花,则要面对 “野火烧完,韭菜源源不断” 的即薄利又红海的局面。


但生态系统的更替换代,永远是发生在 “非共识的正确” 的大趋势上,巨头的盲区就是最好的赛道。当年的支付宝和财付通就是承接了银行不愿意做的收单工作,才有机会长出如此之大的国民钱包。


同样的道理,今天那些巨头们不愿意做,觉得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不好、可外包的领域里,就存在的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 主赛道的边缘,具备闭环机会的产品模式。

  • 巨头们互相防范而不能合作的领域,独立第三方做整合的产品模式。

  • 目标客户群跟巨头的混业有竞争的产品模式。

  • 与巨头的成功路径和优势壁垒完全相反逻辑的产品模式。


// 底层革命才能降维打击 //

“从来都没有移动支付之战,也没有场景为王,有的只是清算之战”。


中国移动支付的故事如此迷人,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在其他国家去复制同样的路径,也有不少人在问为什么美国欧洲没有发生这样的移动支付革命。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高频交易下的场景为王,补贴大战下的用户习惯养成。所以很多国家的打车、外卖、社交等等行业的 App 都在自建电子钱包,甚至一度很多人在期待 Apple Pay 在美国可以掀起革命。但这些都只是 “法” 和 “术” 层面的努力,真正的 “道” 是如何在底层绕开已有巨头。


在断直联之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除了是钱包,也是一个类清算组织,所以费率的定价权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这才是胜负手,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所以基于 Visa 和 MasterCard 清算网络的 Apple Pay 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定价权的。那些在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洲、南美去复制下一个国民钱包的 App,如果无法在底层革命掉或者绕开清算组织,它们是绝无可能长成中国移动支付的样子。


// 敬畏合规与拥抱监管科技 //

“敬畏这个行业,遵循基本的格律,拥抱监管就是最大的政策红利”。


金融是一个需要敬畏的行业,高度专业化、风控要求高,切忌野蛮生长。在欧美金融科技的风险投资里,有一块非常重要的板块叫监管科技,皆在帮助监管机构有效监管市场,和帮助企业更好的合规化运营。这块的投资金融每年都在飙升。


这也是对监管和合规的一种 “市场化定价”,因为合规和主动拥抱监管,企业的业务更容易开展,消费者和上下游更加信赖,交易成本反而更低,是一种全新的 “政策套利 2.0”。


这块市场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但需求非常旺盛。未来的局面可能会是:监管机构出标准,持牌机构负责落地,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和业务流全部纳入监管科技平台。当监管手段上了一个台阶,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市场才会真正出现,繁荣和兴盛的实体经济也就不远了。


// 穿着舞鞋的大象在跳舞 //

“持牌金融机构也需要科技赋能,他们想跳舞就会选一双好舞鞋”。


如果说持牌金融机构是大象,那么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就是舞鞋。大象可以跳舞,也会需要一双好舞鞋。这样的行业分工在中国会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外部的市场和企业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实体经济的动态变化对于供给侧总是会有很多 “非连续性” 要求。但对于持牌金融机构来说,风控稳健、保持连续性、稳定经营对于社会和市场也很重要。


这个可以帮助庞然大物翩翩起舞的神奇舞鞋,就落到了大量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身上了。这双舞鞋需要合脚(与持牌机构匹配)、承重(业务扎实,产品厚重)、底软(面对市场需求灵活)、耐脏(自我合规和拥抱监管)以及好看(产生积极的实体经济效应)。未来但凡可以帮助持牌金融机构更好开展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 金融科技新基建的出海 //

“跟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走出去,做好贸易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新基础设施”。


今天,美国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包括 Swift、Visa、MasterCard、America Express、Citi Bank、PayPal,都是伴随着美国在全世界的经贸发展而普及开来。金融最终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跟着产业走,跟着贸易走,是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唯一出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更多的贸易连接、更多的产业布局、更多的供应链设施搭建,这个金融科技新基础建设的需求就越顺理成章,甚至迫切。


金融在任何国家都是高度监管的行业,所以往底层走比往应用层走更加符合咱们的核心利益。应用层接触消费者用户,国民金融数据安全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底层只处理信息流和数据,低调不显眼,敏感度容易把握。与其在电子钱包领域打主意,不如跟当地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做好基础设施的搭建,迎来中国版的 Swift、Visa和 Citi Bank。


// 结语 //

现代金融科技行业的底层,依然是建立在几百年前大工业时期以来的产业需求。虽然近三十年的互联网革命升级了很多基础设施,技术上提升了性能和效率,也丰富了大量应用场景,但底层逻辑并不是为信息化而生的。如果世界不可能逆转地从原子化走向比特化,一套完全为信息文明而生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重建,才是这个行业最值得期待的想象力。


本文同步于公众号 PingPlusPlus,由 @金亦冶 撰写。你对金融科技的预测和想法是什么?欢迎关注公众号详聊。

    本文作者:Victor Hu 责任编辑:马亚蒙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Victor Hu
    未认证
  • 2篇

    文章总数

    8513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