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节奏

    2019-10-25 阿朱 lv Created with Sketch.

Part 1 IT互联网

我是1997年开始上网的,用Modem+固定电话线。这是IT+CT的结合产物。


1999年用网络蚂蚁下载东西,都几百个字节论,太慢。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家告诉我一下),2001年网速突然加快许多。大家都用上局域网+ADSL。我自己猜的原因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需要急需通过互联网和国外打交道。世界啊,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与恨。


也就是在2001年,盛大接下了韩国传奇网络游戏的代理。这就是互联网性能加速带来的社会潮流。记得1997年,我特别期待一个游戏《血狮》,号称国人第一款自我研发的游戏,后来也扑街。由于单机、盗版的原因,游戏人一直在地下室吃土,直到2001年以后翻身财富自由。互联网,让服务器端不能盗版。如果照现在的说法,网络游戏就是公有云+端APP。


2008年,因为科技奥运的口号,从工信部官方就从上至下推行宽带、无线WIFI宽带。装宽带的家庭多了,费用降低了(流量无限包月封顶),性能也加速了(甚至出现了光纤入户)。很多人把需要网线连接的台式机,换成了可以无线网卡连接的笔记本电脑。这也早就了京东的第一大品类:换机潮。至于京东后来又赶上了中国房地产热,人们都需要搬新家买新家电,造就了京东的家电品类立住。后来京东又遇上了iPhone、Android智能手机热,这三级火箭把京东推上了2014年上市。


现在大家,在家里、办公室,都用手机+WIFI上网,在街上,用手机+4G上网。


中国人,从1997年上网到2008年普及上网,已经过去十年。

Part 2 通信互联网

我家是1993年安装固定电话的,记得当时安装的时候找人托关系才能安装,而且安装费用高达3000元。大家想一想,1993年3000元啊。


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拆分,中国移动独立出来,主营移动通信业务。中国电信主营固定电话业务。


1999年,中国允许国产手机入网,从此刮起了国产手机热潮,以波导、熊猫、科健、海尔、TCL、步步高、联想为代表。我在2002年还买过一部波导手机,是国产第一个双屏+翻盖+彩铃手机。


在2002年5月1日,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才宣布,两家的短信可以互发互通,一条一毛钱。也就是那一年,互联网寒冬席卷中国,网易、腾讯,靠手机短信报求生,让上不了网的人能够用手机接受互联网上的资讯。


后来,2004年,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两个老牌就打回来了。2004年,诺基亚第一部Symbian手机7610发布。2004年11月,我也买了一部摩托罗拉E680 Linux内核手机。当时我还研究如何开发摩托罗拉应用。老牌巨头的杀手锏就是智能操作系统。


2004年其实还发生了一个事,那就是中国移动开始开通彩信。当时好多人不知道如何开通彩信,都去移动营业厅让业务员开通。本质就是因为彩信这个应用业务,其实就是2.5G,GPRS数据业务。从此,中国手机可以上网了。


2007年,国产手机又杀回来了。原因就是联发科出了MTK整体解决方案。各种山寨机产生,深圳华强北也因此名扬中国。各种重音炮四喇叭、彩灯的中国奇葩式创新层出不穷。


但是,2007年还发生了重大的事情,那就是iPhone发布了。当时一台iPhone 5000元。很多人拿iPhone送客户。


200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大事就是Android发布、开源、建立开源联盟,另外一件大事就是,2008年,中国发3G牌照。中国进入3G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是2006年开始用GPRS上网,用的是手机QQ。


2006-2007年我还特别羡慕两个智能手机品牌,一个是黑莓,一个是多普达(装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我还给多普达写过APP应用。


2011年,离Android发布已经2年,离iPhone发布已经4年,iPhone已经推出iPhone 4。小米发布、微信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真正才算元年。我2004年买E680 Linux手机,2006年用GPRS上手机QQ,不知道算不算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


其实,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真正爆发是2013年。那一年的8月,微信发布了一个重大的版本,开屏就是打飞机,引爆了中国移动游戏时代。而且那一年的11月份,中国4G牌照正式发布。中国移动营业厅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到营业厅去免费换卡,免费赠送3个月流量,每个月1G。


2014-2015年的滴滴打车大战、微信支付大战、摩拜单车大战,其实都是移动之战。那两年也是国产智能手机大战的两年,小米、Oppo/Vivo、华为、360、乐视、锤子齐上阵,现在360、乐视、锤子都退了。


真正的高潮是4G、智能手机、移动视频,那就是2016年斗鱼直播和快手抖音短视频。这才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潮,这已经离2007、2011年,分别过去了9年、5年。

Part 3 企业互联网应用

虽然说1998年,SUN发布了J2EE,有了HTML/JSP/Servlets、EJB/中间件。但是我真正看到国内有人有J2EE做出来企业互联网应用套件,是在2002年。那时候,中国ADSL宽带刚刚提速,大部分公司还没有上网。中国在当时流行的应用,仍然是用PB/Delphi、SQLSERVER开发的C/S局域网Windows应用。想一想,中国企业在2001年11月才加入WTO,中国企业还很小,根本没有进行全国化业务开展,更没有全球化业务开展,所以也不需要B/S软件。


2005-2007年是中国企业发展最迅猛的两年,那时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特别严重,那时候黑心工厂论调特别严重,那时候网络游戏上瘾毒害少年的论调特别流行,那时候沿海发达地区的作坊工厂家家户户备柴油发电机,开工太多缺电啊。


所以,中国真正B/S应用开始有起色了,是在2006年之后。但离当当、携程电子商务已经过去7年。中国企业开始全国化业务开展。


中国B/S应用真正明显高速发展,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纷纷从沿海发达城市搬往内地,这就必须全国统一财务管控、全国统一人力管控、全国统一审批管控、全国统一数据管控。


2007年iPhone发布、2008年Android发布,2011年小米和微信发布,马化腾发出要争夺移动互联网船票论。中国企业软件商也纷纷在2009-2011年间启动开发移动APP应用。但是当时中国企业并无特别业务需求需要移动APP。


我们总结一个规律,从设备来说:大型机、小型机、微机和x86服务器、智能手机,乃至未来的万物智能,设备是原来越小,设备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但从网络来说:从单机、局域网、互联网(PC ADSL、WIFI互联网,移动3G4G互联网),乃至未来的5G万物互联,这张网却是越来越大。


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应用的每次升迁跳跃,不是随设备而跳跃的,而是随网络而跳跃的。


但是,5G万物互联和过去的网络截然不一样。过去的40年,不管是单机、局域网、互联网,都是给人用的,是人通过鼠标键盘屏幕和可视化界面UI之间的交互。但是5G万物互联,是设备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信,这是无人、无可视化界面参与的。我们需要在这个框架下重新想象:无人商店零售、无人仓储、无人物流、无人车间。我倒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哪些事不需要人做了,哪些事又多了出来了需要人做了。这样的应用场景、企业应用功能,绝对和现在的ERP不一样。


所以我现在研究的两大技术领域也就是:智能(智能硬件)+智能(人工智能)。


智能硬件技术,我关注:FPGA可编程芯片、树莓派和Arduino模组、实时操作系统、GPS/传感器/工业级摄像头/工业级麦克风、实时时序数据库。到了云端,还有IoT接入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我关注:视觉人脸识别/商品识别/票证识别/手写体识别、语音识别/语音转文字/语音合成、NLP智能会话、机器翻译、文本生成、推荐系统、搜索、标签体系、知识图谱、实体识别、分词、文本分类、文本抽取、深度学习、强化学习。


虽说中国2019年发布了5G牌照,但我并不认为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会发生类似单机-局域网-互联网这么剧烈的换代革命。真正开启爆发,应该是5年之后,也就是说,在2025年。


咱们去看这些新技术,从出现,到启动加速,到爆发,往往会经历5年、8年时间,在第十年赚钱赚的很嗨。


你看云计算,2006年AWS发布,2009年,盛大、阿里、新浪开始研发云计算,但是,直到2016年,AWS和Azure才真正入华,各大互联网大佬公司、银行电信巨头才杀入云计算行当,直到2018年,华为、腾讯才把云计算提升为一级BG。这相对于AWS发布已经过去12年,相对于阿里云开始研发已经过去9年。我相信,中国云计算还得3年,中国所有企业才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那时候,中国公有云SaaS将会爆发,那时候,也就是2023-2025年,我相信会有一波企业软件上市热,会有30家甚至更多的年营收超过3-5亿的企业软件商上科创板。


这就是节奏,做的早了成了先烈,做的晚了,来不及把产品打磨成熟,来不及夯实客户认知,来不及占领市场份额。


中国5G,2019年发布牌照。中国人工智能,从2016年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开源发布引爆。也就是说,我们按技术都在十年后才大规模引爆来算,我们往前倒推4年,正好是开始的时间。


所以,基于5G万物互联、IoT万物智能、人工智能,真正落地新一代企业应用,应该从2022年开始。正好。


你看中国移动互联网,拼多多创办于2015年,抖音创办于2016年,这离移动互联网开启、起步,已经过去5-8年时间了。


一切都不晚,正好,正好。


    本文作者:牛小眸 责任编辑:牛小眸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 阿朱
    阿朱
    个人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44篇

    文章总数

    36.55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