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千亿市场 这家企业为1500万创业项目找园区
-
2019-09-07
牛透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牛透社”(ID:Neuters),作者 牛透社。
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的一座写字楼里,15层是A公司300平米的办公区,出电梯进大门右转直走30米是这家公司的1号会议室,此时会议室大门紧闭。企业的几位高管围坐在会议桌旁。
A 公司正处于业务扩张期,准备在武汉开设分公司。于是寻找新址的艰巨任务落在了人力资源总监王兰的肩上。
“王兰,出差一周,看的几个园区谈得怎么样了?都对接上他们园区负责人了吗?”程晏(A公司创始人)满心期待地看着王兰。
“这就给大家汇报。时间有限,园区负责人还没对接上,目前基本都和招商主任接触的。但是在政策优惠力度上,还得找招商局长。”说到这里,王兰将电脑投影到大屏上,展示获取到的园区信息。“这几个园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还不错,但是政策层面不太满意,还不如上海这边同等条件。”
而在武汉高新区某园区办公室里,招商局长钱进又一次拨通了招商主任张勤的电话。“张主任呐,最近参加的五场招商推介会,效果咋样?接触了多少个项目?”(钱局长是这个园区招商负责人,经常接待世界各地项目负责人来园区参观)
“钱局,项目不多,都有给他们看园区资料,并且邀请来参观,但是......”张主任支支吾吾,近段时间他经常出差,参加招商会找项目,参加各种聚会,托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介绍项目。
“这块园区入驻率需要提高呀,可别砸在咱们手里了。你多问问,嘴别懒。多跟人家讲讲咱们的环境、政策。”钱局好像听出了张主任的为难,“实在不行,你回头列个清单,把咱们的优惠政策都列上去,再不行我和政府那边再多争取一些政策备着。”
王兰和钱局长,一个在找园区,想找能决定政策的人聊,一个在找项目,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毫无交集。
友情提示:文末有彩蛋出没!
1 市场需求:创业之殇
现实不仅如王兰和钱局长的遭遇那般,其实,项目(全文提及的“项目”,皆为“企业”)在与政府和园区实际沟通过程中,获取政策时,往往得不到任何答复。
知道中国当前最优惠税收政策的人极少,而他们这群稀有的人群即便知道,在实际执行时也会遭遇困难。
大部分创业者因为缺乏政府资源或者园区资源,所以对他们而言,再美好的政策,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
普道财税创始人邓礼政说,“这样的事情应该被改变。根据以往的业务经验,其实政府在找创业者,园区也在找创业者。”在常见的创业活动里,参会人员会有三方,一方是创业公司,一方是投资人,再就是政府。
站在政府角度,他们很愿意参加这类活动。但创业者是一个私营机构,因为短平快的特质,效率比政府高。所以,在政府和创业者之间,常常信息不对等,都在费时费力地寻找对方。而即便找到对方,双方还会因为信用度的问题,执行受阻,往往事倍功半。
基于此,捷园宝就肩负了双方信息透明公开的重任。
2 产能转移,造就蓝海?
就国内产业链的地域发展来看,除重工业外,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西方产业首先进入我国的沿海地带(华东、华南区),发展至今,被大家熟知的首批城市(北上广深杭)的用人成本和场地成本早已水涨船高。也因此,很多项目纷纷后撤,在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设置分公司、建研发中心或者建立第二总部,比如北森、易企秀、明源云。
这样的举动,一方面是项目业务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地域和人才资源均衡的考量。
从政府层面来说,招商引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一直是一项被长期重视的任务。而政府及园区平常能直接接触的项目资源有限。他们多以线下会销、展览和沙龙等方式接触项目,并且更多关注的是大型项目。政府方与项目方,存在一个较大的信息断层。从政府到园区,到项目,中间层层转达,本身就是信息和资源削弱的过程。而实际上,让项目得益,才真正促成园区、政府多方受益。
解决信息闭塞,让项目需求得到公开展示,提供园区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实时在线沟通,项目及时掌握政策动态,园区也更多地了解项目,这就又回到了邓礼政做捷园宝的初衷。
他把园区与项目之间的接洽,形象地比作“相亲”。他说如果双方聊过之后,园区认为项目发展不符合园区需求,或者项目认为园区提供的政策不满意,可以随时更换沟通对象。
3 双边市场,资源积累
选择做捷园宝的方向其实与邓礼政曾经的创业经历有关。财税科班出身的邓礼政,2006年创立普道财税,从最初做记帐,到2013-2016年做会计工厂,2017年到现在做捷税宝,通过捷税宝获取了大量的政府资源,并且找到了政府合作的路径。因而铺垫了做捷园宝的能力。
其实,在行业里,想满足项目与园区交易需求的群体很多,比如律师群体、会计师群体。但是到现在,并没有看到他们打造出的真正意义上能满足需求的平台。邓礼政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群体有项目端的资源,却没有能力撬动政府端的资源。”
4 不断试错,局势扭转
教育市场,团队换血,以战养战,跌跌撞撞,起起落落。这是捷园宝初期的状态。
2018年10月,邓礼政开始谋划捷园宝,整个过程中,产品经理换了4个,团队不断经历摔打、磨练、洗牌、迭代。靠着捷税宝的收入,前后投入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在普道,有专门做 To G (政府)业务的团队。通过电话、地推、面销等模式,搜寻全国各地园区,并将园区领导人信息同步到平台。整个团队从最初的15人,到现在100多人。
搜寻政府资源的时候,在这个双边市场里,最初没有项目在平台展示,因而政府也并不买账。他们只有上门拜访,向相关负责人解释。
平台最初的模式是:竞价。比如,项目想与10个园区聊天,那么这10个园区必须付费。在项目与园区交流完毕后,筛选出相对满意的3个,做进一步沟通,直到最后落地执行。但实际上,园区没有付费意愿。
在这里,整个团队的士气深受打击。说到这里,邓礼政脸上也略显凝重。
但话锋一转,他说“直到今年6月,平台上的园区数量已有大约5000家。”因此,2019年6月,成了捷园宝的里程碑。
6月,团队在整个过程中打磨成型,形成了园区团队和项目团队。双管齐下,将两方同步搬上平台。加上曾经想要做这类事情的律师、税务师等,他们提供帮助,让这段路走起来不再那么艰辛。
与此同时,产品也在做相应的升级。推出在线聊天功能,让园区负责人能直接与项目人员在平台在线沟通。
到8月,平台里的园区数将近10000家。
关于付费模式,项目免费发布需求,平台还会支付一定费用给项目。而园区发布相应需求,则需要想平台支付一定的费用。
平台的使用越来越活跃,如今每天的增长率为3%~5%,项目需求发布量每月有几百。至今,平台撮合成功并且落地近30多个项目,税金总额在数十亿元,它们已在相应园区顺利建成公司。
而一个项目需求发布,通过审批上线后,在2天内就可以被超过300个园区浏览,1~2周左右,会有50~60个园区沟通,然后获得报价,考察落地。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从需求到沟通,想要在一周接触五六十个园区,从现实来看,得依靠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捷园宝提供的短时间,多园区沟通,节省的不只是时间,在政策上获得的相对有利条件,还能为项目创造收入。(比如财政补贴、财税减免等等)
对项目而言,“人微言轻”,原本与园区谈妥的条件,到真正落地时,却步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境地,这种情况似乎也不是新鲜事。在捷园宝里,当双方成交时,政府或者园区需要与项目方签订协议,加上第三方平台的背书,当事双方交易时可以减少扯皮、不信任的可能性。
5 未来,无限可能
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达1.1亿户,其中项目是3474.2万户。今年新增市场主体2149.58万户,新增项目67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项目1.83万户。
而在捷园宝这样的交易撮合平台里,如果按照国家每年公开新增的项目数量500万计算,未公开的项目1500万个,那么总共就有2000万个项目,会涉及到场地需求。若它们100%都上平台对接需求,且每个项目平均收益能达到2万元,那就是一个4000亿的市场,如果捷园宝能在其中即便占领1%的市场,那么平台产生的收入都会有40亿元。
对于这样的想象空间,邓礼政说,如果能做到5%以上的份额,那就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平台了。
这个平台,提供的是信息完全透明化。邓礼政说,以后平台将展示项目对园区的评价,以及园区的信用记录,加上各个园区在政策执行层面的对比,以此快速提高招商引资的透明度。
对捷园宝的未来,他没有做任何设定,也许可以整合签约、VR看场地等等应用。但不管怎样变化,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匹配,摆脱距离限制,就可以快速高效地选址/找项目了。
彩蛋
发布项目的选址需求,不仅能找园区,还能获得更多政府优惠政策,还能挣钱哦~(有政府补贴,也有捷园宝发放给项目的发布费)
用邓礼政的话说,每个项目都应该上捷园宝发布需求!
-
本文作者:牛透社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