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吧!中国 SaaS

    2024-08-16 牛透社 lv Created with Sketch.

6月份,我去杭州拜访了有赞创始人白鸦,他对我说:“你应该写一篇‘盈利吧!中国 SaaS’。”

我笑着回应:“那你肯定看过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醒醒吧!中国 SaaS’ 和 ‘加油吧!中国 SaaS’,否则不会给我这样一个命题。”

那天,我们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话题虽然散,但最终还是得出了一些结论。我们一致认为,资本退潮(其实是退场)之后,反而鞭策中国的 SaaS 公司快速进入盈利时期。当 SaaS 创业者们收起膨胀的野心,放下高傲的身段,把不切实际的幻想抛之脑后,重新审视创业和商业时,他们努力地让自己变得从容,当然这并非易事,但创业征途漫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周最火的事无疑是纷享销客获得 7500 万美元的投资,老罗(纷享销客创始人罗旭)绝对是一把融资的好手。截止目前,纷享销客共融了 11 轮,总融资额大约在 35 亿人民币。在如此恶劣的资本环境下还能获得融资,不禁让人感叹之余又竖起大拇指:“老罗真牛 B!”很多朋友私信问我,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纷享销客还能融到这么多钱?

我也在视频号里发了一段视频,讲了几个核心点:一是产品,二是组织效率,三是节奏。(文末观看这段视频)

我还发了信息祝贺他们获得新一轮融资,我说:“祝贺融资发布,感谢你对行业的带动,终于有些积极的声音了。”

他连续回复了我三条微信:

“压力也大啊老兄!”

“当年我们也是融了大钱,结果膨胀了。”

“现在我是天天给大家讲价值,讲效率营销。”

我能理解他所说的膨胀,这其实是人性使然。当一大笔钱在手,膨胀和迷失几乎是必然的。如果你说自己不会,那你可能是还没拿到足够让你膨胀的金额。

无论是白鸦还是罗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资本的宠儿,都经历了大起大落,都曾面对无数次生死攸关的抉择。然而,他们都依然倔强地重新站起来,一手抓产品,一手抓组织,同时还要抑制住内心的冲动,控制好节奏。其实,这三者无一例外都指向了“价值”这两个字。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今天不是要聊盈利吗?怎么会谈到产品、组织和节奏?我认为,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抛开这三个方面来谈盈利,无疑是空中楼阁。

产品:盈利的基石

我一直强调,产品是 1 ,产品是 SaaS 公司盈利的根基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产品很重要,但真正重视并把它提到核心级位置,或者说能够在企业快速发展中始终坚守初心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位创始人曾对我说:“2014 年到 2024 年,这波 SaaS 公司其实挺可惜的。大家都拿了不少融资,理论上如果大家都重视和坚持住产品边界,中国是有机会出现一批优秀的 SaaS 公司的。但可惜的是,大家在资本的裹挟和竞争中迷失了,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机会。”

试问,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产品,盈利又从谈起?

首先,优秀的产品应该有共同的特质。比如,清晰的价值传递,能够明确地回答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的具体问题,可以让客户准确地判断采购产品的价值。

其次,过于复杂的功能可能会让用户望而却步,而过于简单的功能又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要在复杂的业务需求和简单的用户操作之间找到平衡。今年杭州论剑(每年6月崔牛会会组织20多位CEO封闭两天,讨论行业的问题)上,有一位创始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对于 to B 产品,用户体验重要吗?与客户的关系和满足需求才重要。”

乍一听好像有几分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年,我在拜访 SaaS 创始人时发现了一个规律:产品研发出身的创始人和销售管理出身的创始人,他们对产品的态度差别很大。

产品出身的创始人对产品有基本的敬畏之心,他们个人就表现为产品力强而销售力偏弱,也因此在产品上下足了功夫。他们认为产品是最好的销售工具,会惯性地让产品说话;而销售管理出身的创始人恰恰相反,他们能搞定客户的商务关系,第一次成交会相对容易,但久而久之就难以判断究竟是产品好还是商务关系强了。

两者对产品的态度会影响在产品端的投入度。我们也见过产品和销售都优秀的创始人,但这样的例子极少。

组织:盈利的引擎

2021 年是中国 SaaS 市场最疯狂的一年,美联储开启印钞机后,一位创始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当时融资市场的火爆:“只要你的故事合理,有多大盆就接多少水。”

可以说,从 2014 年到 2022 年,这八年里,中国 SaaS 迎来了为数不多的黄金融资期。尽管资本有波动,但整体的态势是向上的。在资本快速推动下,扩张成为了主旋律,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扩张是盲目的,虚荣的,甚至不堪一击的。

有一次,一位资深的 to B  投资人在我办公室聊起这个话题时开玩笑说:“以后我们的投资协议里要加上一条,拿到融资后的三年里,公司不能换大办公室。”他复盘了他们基金之前投的项目,发现企业拿到钱(融资)后,第一时间都搬到了大办公室,并且装修得富丽堂皇,现在想想完全没有必要。

“搬到大的办公室后,空了那么多空位,你很难忍住不招人。不把人装满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员工会觉得公司是不是出问题了,为什么换了办公室,规模却没变大?二是创始人内心的虚荣心会驱使着扩招。”一位财税软件企业创始人表达了他对换大办公室的看法。他们 30 多个人还挤在不到 150 平的空间里办公。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搬到大点的办公室时,他跟我说了这段话。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他们没有融到太多的钱。如果融到了很多钱,我不确定他是否能忍得住。这两年,我见到的创始人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算账”。这里的“算账”不仅仅指财务的账,还指组织效率的账。这几乎和前面提到的产品投入是一样的道理。在资本市场好的时候犯的错,会在资本市场冷却时还债。

“原来一个人干的活,后来又招了一个人,本想着效率会翻倍,结果这两个人沟通总有问题,于是又招了一个人来协调前两个人。”一位创始人回想起当时扩张时的情景,组织管理能力没有提升的情况下,扩张是极度危险的。

最终,这家公司经历了痛苦的裁员过程,开始重视组织效率的优化和提升。

节奏:盈利的保障

因为认知的问题,即使复盘,我相信很多创始人都会觉得当时的决策是最优的。无论是当时的极速扩张,还是现在决绝的裁员,无论是坚持 SaaS 部署,还是转头做了私有部署,当时的决策都不能算错。为何当时胸有成竹的决策,多年后却显得经不起推敲,甚至变成了一个笑话?

一个成功的 SaaS 公司需要在扩张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抓住市场机遇,又要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但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的“贪婪”和“恐惧”往往是失去节奏的罪魁祸首,成为了企业最大的成本。

要通过机制把创始人的过度权力关进“笼子”里,限制 CEO 的指手划脚,从而应对风险。

去年(2023年),崔牛会组织几十家 SaaS 企业的高管走进北森云,这家成立二十二年的企业引入了华为的流程管理。我记得纪伟国(北森云 CEO)讲了这样一个观点:“流程管理的优点是产品研发都是来自于客户确定性的需求,因此在华为永远不会诞生像抖音这样的物种。” 

当时学习的感受是,现在北森研发管理的颗粒度有多细,他们当年研发的问题就有多痛。我还清楚地记得老纪工位旁的一面墙上是北森未来产品研发、测试、发布的详细战略图。

另一个失去节奏的原因是投资人的压力,一方面要求创业者快速花钱,把资金用出效率;另一方面又用明确的收入、利润、上市时间表来卡着。早期创始人和团队还能坚持自己的节奏,但是随着投资人的增加,拿小鞭子(施压)的人也越来越多,创始人的节奏在催促下渐渐变得没了章法,最终局面也逐渐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今目标关闭清算之后,有一次我碰到了文荣(今目标创始人),我问他:“今目标到关闭前两年你应该就有所察觉,为什么不在那时开始妥善处理这件事?是不能‘死’?还是不想‘死’?” 那一刻略显尴尬,很显然我又犯了媒体人的毛病。文荣看着我停顿了几秒,才开口说:“那时的今目标就像一辆在高速上狂飙的汽车,120 迈,我不能把速度一下降到零,那一定是车毁人亡。我只能阶段性地让车速慢下来,但当车最终停下来的时候,想处理也已经来不及了。”

我能理解,当时无论是资本、市场环境还是客户关系的节奏都已经乱了,对于今目标,文荣也回天乏术。

盈利吧!中国 SaaS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家 SaaS 厂商在未来两到三年会实现规模化盈利?”白鸦问我。

“你怎么定义规模化盈利?”我顺着他的话问道。

“年收入 1 亿美元,利润 1000 万美元”,他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

于是我们俩就掰着手指头开始理,究竟未来两到三年会有多少家 SaaS 厂商可能实现规模化盈利。理来理去,最后也就盘出来两个巴掌(10家左右)。

我突然没有之前那么悲壮了,反而有了一种在 “SaaS 行业全军覆灭”中突围重生的轻松感。我一直在说行业在回归理性,但一直找不到一句话来清晰地描述回归理性的状态。此刻,我找到了——敬畏产品、强化组织、控制节奏,让企业经营有“数”(精细),同时也让企业经营有“术”(方法)。

接下来,可以喊出憋闷已久的话——“盈利吧!中国 SaaS ”


    本文作者:牛透社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牛透社
    牛透社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198篇

    文章总数

    1173.94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