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SaaS 大事件,我们有这些思考 | 年度盘点

    2024-01-17 牛透社 lv Created with Sketch.

前几天,崔牛会创始人、CEO 崔强与牛透社记者做了一场直播,对 2023 年 SaaS 行业大事件进行了盘点。

牛透社复盘时,一开始挑选了 15 个事件,最后又减少至 5 个,这就是呈现在您面前的阿里云宕机事件、ChatGPT-4 发布、华为推出 MetaERP、北森上市和“中国是否需要 SaaS”大讨论。

一个事件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也很难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间找一条明确的界线,最后呈现给世人的就是混合着对与错、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综合体。

有些热点很荒诞,比如 SaaS 发展这么多年,到今天还需要去讨论中国需不需要它,甚至质疑它的价值。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时代”,就会明白企业都是在时代的走势上沉浮。这时候,任何关于是否需要 SaaS 的讨论都显得多余。

阿里云宕机事件

2023 年 11 月 12 日,阿里云发生故障,宕机 3.5 小时,导致阿里系产品全线崩溃,影响到阿里云盘、淘宝、咸鱼、钉钉等上百个产品及服务。

原因:故障与某个底层服务组件有关。

这并非阿里云近期发生的首次事故,在一年前的 2022 年 12 月 18 日,阿里云香港宕机事故导致香港及澳门多个站点受到影响,宕机时间超过 10 小时。这是阿里云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故障,对客户的业务造成很大影响。

原因:冷机系统故障(缺水),恢复时间过长,现场处置不及时导致触发消防喷淋。

讨论方向一:对云厂商有何启示?

1. 练内功,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阿里云这次宕机,从技术层面看是由于底层服务组件发生故障,受高度复杂和集约的大中台技术架构制约,灾备切换恢复较难,导致大脑瘫痪。但这次宕机发生在双 11 之后,并非高峰期,且今年“双 11”的流量与往年没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情况下也能发生瘫痪,也说明厂商对底层系统的维护不到位。无论是网传能干活的员工被裁掉了,还是技术人员把精力放到在了 AI 大模型上面,可以肯定的是,发生故障这块缺少合适的人来维护。

另外,大厂的组织结构庞大而复杂,这也导致了信息传递不畅和决策效率低下。宕机事件为大厂组织管理敲响了警钟,组织要在应急响应机制、复杂系统管理、风险控制和预防措施等方面不断改进。

2. 管理看细节,细节里面藏魔鬼。

香港宕机事件当时被媒体称作“史诗级”宕机,影响非常大,但是导火索并非黑客入侵或系统有硬伤,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故障——机房冷机系统缺水了。之前,冷机系统水位这一指标并未纳入监控范畴,因此,即使缺水了,机房维护人员也不会发现,因为没有缺水警报。所以,没有注意到水位监控这么个小细节,最终导致了重大的宕机事故。

欧洲有一首童谣,讲述了“马钉效应”的故事:缺了一颗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拐了一条马腿,摔了一位国王,败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从“丢了一颗铁钉”到“亡了一个国家”,概率虽小,一旦发生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泰坦尼克号的教训我们应当铭记。当年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为泰坦尼克号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双筒望远镜,将它放在了瞭望台下的柜子里。望远镜唯一的一把钥匙由二副布莱尔亲自保管,但布莱尔在启航前被换下时并没有与其他船员进行交接,而将锁住望远镜的钥匙一起带下了船。当船员被告知前方有冰山警情时,只能用肉眼在漆黑的夜里观望,结果导致 1500 多名乘客丧生。

另外,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公园竟然将游泳圈锁了起来,理由是“怕人偷”。当有人落水急需游泳圈救命的时候,再手忙脚乱去找钥匙,甚至会出现找不到钥匙的情况。这种哭笑不得的管理政策背后,都是 SOP 出了问题。

很多事故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深挖之后发现就是管理问题、SOP 流程问题,背后的症结在于人。大工程必作于细,云厂商作为基础设施提供者,对自己的基础设施的管理、对 SOP 的优化还得细化,不能心存侥幸。

3. 降本增效,切勿变成“降效增本”。

这两年由于市场环境,很多企业把“降本增效”看作解药,怎么“降本”、如何“增效”是个问题。减员可以降低成本,让财报变得更好看,但人才流失的后遗症被低估了。云厂商降成本的前提是确保系统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失去这个前提,降本这个动作本身就会成为最大的成本。

讨论方向二:对 SaaS 厂商有何启示?

1. 宕机是正常状态,无法避免。

从阿里云宕机到滴滴宕机,再到上半年腾讯的 QQ、微信宕机,今年的宕机事件比以往更加频繁。国外也是如此,比如 AWS 在 2010 年至 2019 年间, 平均每年故障次数达 2.4 次,甚至 2021 年其中一个月宕机 3 次。云服务安全问题一直受人诟病,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云服务的投入,但企业上云是必然趋势。

2. 多云策略,降低风险。

不要将业务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云并举,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

3. 云厂商事故频发,会不会动摇企业上云决心?

X(推特)下云之后每年节约超 1 亿美元,每月云成本降低了 60%,这对用云大户还是有诱惑力的。既然头部云厂商也这么不稳定,还不如自己建数据中心。而对于那些本身就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的 SaaS 企业来说,它们也不会轻易迁移业务数据,迁移意味着风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企业自建数据中心就比云厂商更稳定吗?也不一定。

ChatGPT-4 发布

2022 年 11 月,OpenAI 发布 ChatGPT3.5。北京时间 2023 年 3 月 15 日凌晨,OpenAI 发布了 ChatGPT 的最新“升级版本”——GPT4 模型。

讨论方向一:“百模大战”,关键在落地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 AI 大模型众多,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讯飞星火大模型等等,各家模型的基础能力相差不大,接下来真正的比拼是应用落地能力,要思考如何让个人和企业更方便、简单地使用 AI 大模型应用。

讨论方向二:通用大模型 VS 行业大模型

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大模型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吗?行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相比,谁更有优势?通用大模型是类似底座的东西,可以解决没有特别定制的需求,有广泛的适用性,但缺乏行业深度,在专业和更加细分的垂直领域,较难提供高价值的服务。垂直(行业)大模型不仅能深入行业,解决行业遇到的问题,其在控制成本方面有很大优势,这对于追求“降本增效”的中小型企业更加友好。

腾讯、华为都开始部署行业大模型。例如,腾讯云立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场景,依托腾讯云 TI 平台打造了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华为云在开发者大会 2023(Cloud)上,发布行业大模型——盘古大模型 3.0,围绕“行业重塑”“技术扎根”“开放同飞”三大创新方向,为行业客户、伙伴及开发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讨论方向三:高估了大模型的短期价值

1. SaaS 行业对大模型的感知:从狂热到冷静。

是不是所有企业、所有产品都需要和大模型结合?现在看未必。SaaS 行业对大模型的感知从一开始的狂热到逐渐冷静,大模型在短期内的应用价值被高估了。

ChatGPT 风靡全球之初,不少人认为大模型是万能的,什么功能都想用大模型来解决。在 SaaS 领域,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大模型能干什么,如何与自己的产品结合,结合到什么深度。经过一年的发展,整个市场对大模型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规模、资源、业务需求和技术能力来评估是否需要与大模型结合。

AI 工具被打磨得明光锃亮,企业端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有没有起来?现在有很多关于 AIGC 厂商的发展报告,但需求端的报告是不多的。AI 大模型的短期价值是被高估了的,崔牛会调研数据显示,大概有 50%的 SaaS 企业已经使用大模型技术或正在准备应用大模型技术,未使用或不准备使用的调研对象占了一半,大模型万事俱备,只欠需求。

2. 舆论很热,资本很理性。

与狂热的舆论相比,资本更加理性,大多数资金被投在了底层的大模型技术本身,很少有 SaaS 企业因为应用了大模型技术而获得资本额外青睐,Adobe 是为数不多的一家。

讨论方向四:大模型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重构生产力。

AIGC 本质上实现了知识生产的工业化,大模型技术是从底层对知识生产力的一场革命,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进步。写文案、设计图片、总结报告等,这些知识型的产出效率更高了,降低了用工成本。

2. 重构企业的生产关系。

因生产力发生变化,组织的架构设置、人力资源布局等也会随之改变,进而引发招人、裁员等动作。此外,员工的生产和工作方式也会被大模型技术所改变。

华为推出 MetaERP

2023 年 4 月 20 日,华为宣布实现自主可控的 MetaERP 研发,完成了对旧 ERP 系统的替换。

讨论方向一:对华为本身意味着什么?

1. 有机会。

信创、国产化替代是华为 MetaERP 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背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信创、国产化替代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华为 MetaERP 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一款 ERP 系统,具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等优势。华为拿下几个客户应该不是太难。

2. 更有挑战。

产品化到商业化还面临不少挑战,因为 ERP 需要深厚的行业 Know-How,尤其是对于制造业等行业来说。过去,不少互联网大厂也曾试图进军企业管理软件赛道,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华为自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 Welink 产品,最初高调宣布进军企业协同办公市场,最后却迅速收缩。产品化和商业化是两个概念,自己用和对外服务是两个概念,意味需要不同的团队规模、不同的服务水平。

讨论方向二:对 ERP 行业意味着什么?

华为 MetaERP 能撬动国内 ERP 市场吗?

华为 MetaERP 确实给用友、金蝶等传统 ERP 厂商带来了压力,这种竞争压力可能会刺激传统 ERP 厂商加大创新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以应对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推动整个 ERP 市场向着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

另外,华为这样的高端 ERP 的入局,可能会拉高国内整个 ERP 市场的价格水位,这对金蝶、用友也算是利好。

对竞争格局的具体影响推测如下:

(1)打大客户,对于 SAP 会有影响;

(2)对用友金蝶会有一些影响;

(3)对于一些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 ERP 厂商,影响不大,因为不在同一个细分赛道。

讨论方向三:对客户的意义

华为 MetaERP 的入局,让大型企业在高端 ERP 产品上多了选择的余地,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更加安全、可控。

北森上市

2023 年 4 月 13 日,人力资源管理(HCM)解决方案提供商北森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 HR SaaS 第一股”。发行价格为 29.70 港元/股,当时市值超 210 亿港元。

讨论方向一:北森上市对 SaaS 行业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北森的成功上市给 SaaS 行业带来了希望。过去,SaaS 行业经历了投资浪潮和估值高涨,但随后由于疫情和全球资本市场下行,SaaS 行业估值水平大幅回落,一级市场投资热情明显受挫。北森云上市意味着港交所接纳了 SaaS 商业模式和亏损上市的路径,给处于低谷的 SaaS 行业注入了强心针与希望,激励其他 SaaS 公司积极寻求上市机会,品质好的 SaaS 企业仍有上市机会。

2. 非积极影响。

截至 2024 年 1 月 12 日 11:00,北森总市值接近 40 亿港元,市值跌去 4/5。圈子里流传“To C 看滴滴,to B 看北森”,北森的表现客观上让资本对其他准备上市的 SaaS 保持观望。北森只是大环境的一个缩影,没有北森,也会有东森、南森站出来扮演这个角色。

讨论方向二:未来,国内 SaaS 公司到哪儿上市?

香港、北交所或是最现实的选择。随着中美关系转暖,赴美上市会不会迎来转机?

“中国是否需要 SaaS”大讨论

2023 年 8 月,一位创业者在网上发了一条“中国不需要 SaaS”的帖子,引发了行业热议,崔牛会圈里众多创业者回应。

讨论方向一:中国 SaaS 需要合理的认知

崔牛会创始人、CEO 崔强 亲历了中国 SaaS 从开始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他的体会尤其深刻:

放眼看,中国真正懂 to B 行业的投资人少之又少,大多是“跟风”投资,市场好的时候,大小投资机构一窝蜂涌入;市场差的时候,他们又如潮水般退去。“在你好的时候,投资人哭着喊着要投资,等你困难的时候,投资人躲得比谁都快,唯恐避之不及。”

2014 年以来,中国 SaaS 第一次寒潮是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到 2019 年才真正结束,现在正在经历第二次寒潮,且这次比上一次更彻骨,整个行业透露出一种“丧丧”的氛围,所到之处,“哀声四起”。仿佛 SaaS 这件事在中国,只有两极,要么是高光被追捧,要么是低谷被抛弃,然而,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中间态,其实中间态才是常态。

不是中国不需要 SaaS,而是需要懂 SaaS 的投资人;

不是中国不需要 SaaS,而是需要有长期主义的 SaaS 创业者;

不是中国不需要 SaaS,而是需要识别好客户。

讨论方向二:中国 SaaS 赛道过度拥挤

不是不需要 SaaS,是不需要泡沫化的、一拥而上的、鱼龙混杂的 SaaS。SaaS 的价值没有被高估,也没有被低估,关键点可能是在需求侧。当大家的需求没有起来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产品是没有价值的——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必然没有价值。

在中国市场,SaaS 的奔跑速度超过了市场需求的起势速度。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需求规模,支撑不起如此众多的 SaaS 企业——大家都去做服务,被服务的客户不够用了。通过淘汰赛充分的市场竞争之后,会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讨论方向三:国内软件行业整体有待进一步发展

外勤 365 CEO 刘昭认为,大家觉得国内 SaaS 发展的不足够好,那是因为整个软件行业总体来看发展得还不够好,比西方国家差很多。软件行业在工业化时代,还不是中国企业的强项,至今,这还是属于西方国家有优势的行业。中国企业正在逐渐赶超,但是没那么快。软件行业发展的还不够好,SaaS 模式就更加慢一些。

讨论方向四:中国 SaaS 如何走出泥潭?

明道云 CEO 任向晖 认为,中国 SaaS 想要走出“泥潭”,首先需要进行成本裁减,这是稳住自身并避免进一步下沉的关键一步;其次,要逐步提升收入,在困境中唯有增长才是出路。

一是缩减产品,关注于打磨单一产品或者核心功能,同时进行人员优化,以降低成本;

二是拥抱集成,接受产品边界的现实,牵手行业,共建生态,以支撑客户需求;

三是发展渠道,关键是要理解软件产业结构,发现中间商群体,保持合理的获客成本,逐步提升收入。

此外,在迈出脚步之前一定要做出清晰的战略决断,并保持平和的心态,谨慎地一步一步挪出烂泥地。


    本文作者:崔强 周效敬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牛透社
    牛透社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204篇

    文章总数

    1193.52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