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的Adobe,70%客户都是主动而来,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
2023-08-24
周效敬
01 To B 产品方法论:尽量以产品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极致。只有赛道第一名才是时间的朋友,才能在“马太效应”下获得最好的资源,所以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 90 分的产品,剩下的 10 分是迭代改进的空间。
坚持产品化。尽量以产品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能用产品解决,就不要用服务解决;能用服务解决,不用咨询解决。
不卖期货。“期货”一般都有 Deadline,它的优先级往往会影响公司的中长期计划,所以只销售已有产品功能和服务能力,对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是一种保护。
价值交付。要考虑客户能否将产品用起来,实行面向价值交付的产品迭代,而非一味堆功能。
02 市场营销:70% 的客户都是主动而来
03 交流心得
尽管如此,在市场洞察这个点上还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一是接纳市场的客观性,不断获取市场的真实情况,尊重事实。二是把 ROI 机制引入企业经营,包括市场营销/销售的 ROI 计算,以及产研的 ROI 计算,看不清楚怎么办?那就先别大投入,基于市场客观反馈,动态调整。否则就是大赌 (未必大赢),还是要胆大心细。
张玉 @爱赢销
管理类产品还是得基于自己定义的利基市场搞,不能一上来就是搞通用行业版本。
客户未被满足需求的洞察是第二步,对需求我看到最好的解释是关键情景下的进步,但是难点在于重要度和满足度的判断,以及确定哪个是进入的机会象限是极其困难的。希望文锋的产品能帮忙。
价值差异提炼,也就是老戴(戴志康)说的那个兴奋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和客户共鸣,也是客户选我们不选别人的理由。我们也是提炼了三年才提炼出一句。
方案空间上,我们为了实现价值,有工具、服务、咨询等方式,但是这些方案的采用受客户的认知程度的影响,实际上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甚至可能因为换人出现倒退。持续教育是不可避免的。
用户体验是最后要关注的,但是用户的角色有很多,比如管理者、用户、运营者,不可能一下子都满足,这里面也有个优先级问题,我们虽然心里想着是用户,但落地情况还是先选了管理者。
用户在不同情境的进步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工具类产品和管理类产品的核心区别,一个是如何让一个人变得更懒,一个是为了让一个组织发生行为改变。
让一个组织行为改变势必导致产品的复杂性,因为要进步的情景太多了,我们一直都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但问题怎么取舍和做减法?大家有没好的办法?
吴建明@利驰软件
SaaS 工具要想活得好,就得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开源节流,要么帮客户赚钱,要么帮客户省钱,要能够让工具低成本地嵌入到用户的业务流程里。
规划产品时,尽量按照客户、客户的客户、我们、整个行业 4 个维度进行正向思考设计。
设计产品时,要以盈利为目标,要时刻告诉自己,资源是有限的,会倒逼我们思考哪些是最重要、最优先的,哪些是需要舍弃的,哪些优先级是低的。
真实的需求往往是隐藏起来的,甚至是连用户自己都不知道。正向设计,理论先行,学习类似 Midjourney 这样的企业成长路径,可能会让我们少走些弯路。
孙伟 @红海云
只有单点做到 90 分,才能带来极致的增长。 但只有单点,规模容易达到天花板。
做 90 分,不要 60 分。90 分的东西和 60 分的东西,市场不是 9: 6,而是 99:1。做时间的朋友,只有第一名才能做时间的朋友。
坚持做产品。能用产品去解决的就不要用服务去解决,可以用服务去解决的就不要用咨询。尽量用产品解决问题,产品的杠杆率更高。
不卖期货。To B 产研做的事情是中长线的,经常有不同的事情打乱优先级,就很难真正集中精力做产品。
以真正用起来为目标。To B 优秀的产品经理少,产品使用的反射弧很长,做很多用不起来的功能是常态。
对市场规模、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到目前为止,没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所以要保障围绕市场研究需求定义相关的投入。 一直投入大量精力做新产品,但往往会出现新产品没产生价值,老产品又没充分挖掘潜力。 以前对新老产品的精力投入分配是 2: 1,如果重来会变成 1: 2。
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创业公司没这个资源。 IPD 的流程培养不出有洞察能力的人,只能筛选出有洞察能力的人。 华为的 IPD 是投入 10 倍、100 倍的人去筛选,这并不经济。 很多创业公司的成功,都是创始人本身有极强的洞察能力。比如,理想汽车李想对车的洞察,神策桑文锋对数据、对用户行为的洞察。
-
本文作者:周效敬
责任编辑:周效敬
本文来源:牛透社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