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 厂商和渠道的博弈论 | 销售兵法

科技类 To B 企业,直销模式被验证以后,后续就是做业务复制,进一步打开市场,而这时,渠道模式就成为一种选择。渠道有很多优势,它能够快速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以较小投入撬动当地的资源,还能打深打透下沉的市场。这些都让厂商心向往之,从而在直销基础上,对渠道开始做尝试。


而现实是,发展了不少渠道商,真正投入做、有产出的却很少,越深入越发现,渠道建设抓手少、周期长、见效慢。日子久了,厂商的渠道雄心,也逐渐被消磨掉了。


厂商的算盘和遇到的挑战


1. 厂商算盘


厂商基于对渠道商的了解,做出相应的政策设计,从而牵引利益方共同发展。


· 直销和渠道相得益彰:核心市场放直销,保利润。其他战场干渠道,扩营收。根据潜在商业价值做市场分级,匹配合适的销售模式,相得益彰。


· 产品和市场珠联璧合:直销打好业务样板间,就发展渠道商,厂商有品牌、产品,渠道商有团队、客户资源。珠联璧合,实现商业相互变现。


· 赛马不相马作壁上观:既然渠道商在各自市场都有深耕,都有不错客户资源,那我就来个赛马机制,厂商提供舞台和基本支持,以结果论英雄。


2. 厂商挑战


招了不少代理商,却迟迟不见渠道有好的产出,厂商的着力点、发力点找不到。


· 成熟渠道商看不上中小厂商:当地成熟/大渠道商,有建制团队、有市场知名度、有客户基盘、有真正的实力,他在渠道上,看到过很多厂商的起伏兴替,经历过与厂商的斗智斗勇,知道中小厂商还有很长路要走。


· 小的渠道商又不被厂商看好:小的渠道商,加上老板,也就几杆子枪,不专业、实力弱、什么赚钱兼做什么、不成气候,需要各种帮扶,短期业绩看不到希望。这又和厂家想快速出成绩的目的相矛盾。


· 招了一堆商,投入做的很少:在各厂商渠道经理们的游说下,渠道商就帮忙把协议签了,反正很多中小厂商签代理也不要钱,但实际认真去卖的就很少。渠道商一般聚焦做一个主业,其他副业就顺带变现。


渠道商的心思和主要的担忧


1. 渠道商心思


不同实力、状态的代理商会有不同想法,我们归纳为做生意、做增量和做事业三个逻辑。


· 做生意的逻辑:代理商是逐利的,做生意就是要赚钱,但做生意也需要有投入,所以代理商要筛选项目,评估市面上这些产品,看赛道、品牌有没有势能,产品是否刚需,业务好不好做,前期的投入要多少,投资回报的周期有多长,收支打平后,后面平均每一年能够赚多少钱?


· 做增量的逻辑:在被现实教育后,代理商们发现,市面上并没有那么多好的产品,所以大家聪明了,聚焦把主营业务做好,至于其他一些产品,公司能推就顺手推推,不能推也没影响,这就是一个做增量逻辑,不成立专门团队,不用太多的付出。


· 做事业的逻辑:有些代理商比较有想法,他想着怎么做强、做大、做久,做成一个事业。所以通过代理产品,盘活市场、积累客户、锻炼队伍。逐渐把当地市场做深做厚、从而再逐步向外延伸扩展,最终成为局部市场上某一类业务的综合服务商。


还有一些极度短视、打法野蛮,通过抓一波机会,收割市场、客户的。不做列入。


2. 渠道商担忧


厂商和渠道商既是利益共同体,又要相互博弈,有担忧不无道理。


· 为别人做了嫁衣:前期市场难的时候,我们投人、投钱、投热情,好不容易市场口子打开了,有了一定的向上趋势,结果后面你说咱俩价值观不一致、性格不合要分手,那我整个投入,相当于为别人做了嫁衣。


· 任务加码赚钱难:厂商业务要增长,业务每一年会要的更多,转换到代理商,就是业务指标不断在提高、任务不断在加码,前期市场难做赚钱难。后期业务指标高,赚钱也难。感觉赚多少钱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厂商决定让你赚多少钱。


· 受到不公平待遇:有时客户会直接咨询到厂商总部,另外,KA 客户业务,厂商直销和渠道商也会同处一个市场。同一客户有多个主体,客户向公司不同销售渠道咨询业务,这就产生客户冲突,谁是亲儿子、谁是干儿子很明显,渠道商这上面也容易吃暗亏。


厂商渠道不成功的几个根本原因


1. 渠道想法不成熟:中小厂商通过融资获得快速发展,公司历程相对较短,业务上属于资本推动着增长,直销也还没弄明白,渠道自然是边走边看。抱着尝试的心态,模糊、多变、不确定,遇到困难、看不到前景,也很容易草草收场。


2. 前提条件不成立:自己产品还不太成熟,就急着采用渠道策略进入市场。自己直销还没跑顺畅,就忙着复制模式、让生态伙伴去试错。自己服务体系未形成,就想着撬动资源去跑马圈地,先把市场洗一遍再说。


3. 产品适配未评估: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渠道模式,高客单价的产品,转化周期太长、对销售能力要求高。高复杂度的产品,专业度要求高、需要厂商售前、实施做配合,投入要更多。单一小众的业务,低线市场总盘子小、客户分散,业务天花板太低。


4. 投产预期过乐观:渠道商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整个渠道建设是三到五年的周期。急功近利的目标和渠道商的成长周期是矛盾。那种找到强悍渠道商快速打爆业务的想法,是没有去面对真实的商业,能量是对等的,你要和世面众多产品争夺代理商,而有实力的代理商精力是有限的。


5. 阶段重点不明确:初心是什么,目的有没有想清楚,渠道初、早、中、成熟期,是需要不同策略的,你阶段的重点明不明确。你是要做利润还是要扩营收,你是要拉销售还是重服务,你是要做投入还是要控制成本。初、早期时,你既要又要还要,你要的太多,你就最终什么都要不到。


6. 赋能与支持不足:只想着自己要什么,渠道商在想什么不清楚,只看到自己产品优势,不清楚竞争对手的实力,只知道把渠道商招进来,不知道渠道商卡在哪里。渠道管理团队,是将渠道政策转化成商业结果的桥梁,不要做赛场边的拉拉队,要实打实的帮着渠道商把业务打出来。


7. 不注重综合竞争力:业务的竞争是综合的竞争,过度把精力倾斜在渠道或者销售业务上,缺少在产品上的迭代、运营服务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没有落实到客户满意度、续签指标,那么渠道的优势,终将被市场口碑变差而抹平。


渠道商做业务的节奏


1. 项目筛选:代理商要评估机会,这件事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持续的赚钱,这就需要回到商业层面严格的论证和筛选,产品刚不刚需、业务好不好做、竞争优势怎么样、渠道政策有没有吸引力、自身资源能力是否匹配等。


2. 财务测算:基于市场开拓节奏做团队的理性投入规划,正常情况下,投入周期要多长,投入的资金要多少,什么时间能够打平,什么时候就可以盈利,市场和团队达到理想状态时,大概平均每年能赚多少钱。


3. 业务试跑:厂商直销样板、或其他代理商模型,可适当做参考,由老板或业务骨干带一俩销售,根据市场容量、客户画像、业务流程等,在当地市场先签几家下来,然后比照财务测算,再决定销售杠杆怎么加,建多少人的团队。


4. 团队复制:销售人员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前期要做大量的销售管理动作,而忍受销售不出单、工资照开的亏损周期,人员招募、销售培训、打单陪访、演练复盘等等,每三个月淘汰一批再补充一批,最终历经艰辛,沉淀出人员、复制出打法。


5. 内外修炼:你可以做 A 业务赚钱,也可以孵化 B 业务,背后是什么?内部修组织能力,有凝聚力、培养出干部人才。外部炼市场口碑,帮助客户成功、形成良好商业基础。这是业务延伸的关键,从单一代理、到多业务线、到综合服务商。


厂商渠道建设,从策略到落地


1. 顶层设计


销售模式是业务战略、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要以终为始来做布局,根据业务的发展战略,销售模式上要做什么样的组合,在业务不同发展阶段、竞争态势下,直销、渠道、网销等,如何共同服务于经营策略。


那么关于渠道建设,你的初心/目的是什么?你是直销已经做强,想快速铺开销售规模迅速做大?还是要深耕市场,通过渠道打深打透下沉市场?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策略方法就不同。你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怎么样去吸引大家共同参与到这个事业。


2. 策略打法


以相对长周期形成规划框架,再基于渠道发展阶段 (引入期、激活期、沉淀期、成熟期),来定期动态复盘、调整策略。考虑因素包括天地彼己,即外部经济环境、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业务发展阶段、竞争对手、渠道商们的状态和想法等。


打法路径、因势因时。厂商的实力、阶段不同,打法也有所不同。品牌强势可以高举高打,中小厂商就务实利他。有资本加持就可以先补贴渠道。直销已成形就可以加速铺开。一般来讲,每年扶持出几家,几年积累就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体量。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3. 内部渠道团队组建


厂商渠道团队包括前端渠道经理和后端渠道运营。


渠道经理画像,渠道总监,最好是国内主流渠道体系工作过,如果经历过中小厂商 0 到 1 的渠道建设那么更佳。渠道经理自然要有渠道经验,最好复合直销能力、销售管理经验,那么就能赋能支持渠道商,通过经营规划、培训、陪访等,输出管理能力、销售能力。


渠道运营团队,根据产品和业务的复杂度,决定哪些职能,市场、售前、培训、服务等,根据渠道商的数量、渠道业务客户的规模,来决定编制人数,从而和渠道经理团队配合,实现从总部支撑渠道,协同来赋能、扶持渠道商发展。


4. 渠道政策


对于中小厂商来讲,招商准入门槛要相对宽松,代理费就是一个象征意义,只要你愿意做渠道,我大门就是敞开的。产品折扣、返点参照行业阶段标准,背后的逻辑,不是厂商我赚多少钱,而是渠道商要维持下去,他要有多少利润。


渠道商赚到钱了、赚的多了,对厂商有依赖了,厂商才能赚到钱。所以产品简单的话,尽可能给予渠道大折扣。如果产品复杂,那么在 Cover 售前、服务成本后,也尽可能去激励到渠道商。前期的话,在考核方向上,尽可能的简单,越简单,渠道商就越明白怎么干。


5. 招商


渠道商画像,渠道商最好是与原业务目标客户群体吻合,诸如业务上下游产品。前期启动的时候,如果有内部直销同事出来做渠道商,或者是行业生态里的朋友来代理产品,甚至能够吸引竞争对手渠道商来投诚,这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既是一个放水养鱼的过程,也是去逐步去发掘种子选手的过程。


招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前期一轮的招商、扶持,快则半载慢则一年,先让肯付出、有能力的渠道商赚到钱,让干的人尝到甜头,让看的人感到心动。招商效果、市场的信任、信心,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赚钱带动起来的。


6. 赋能


前期,可以根据意愿、能力维度对渠道商分类,基于能量对等原则,不要对高意愿、高能力这类事情有幻想,要有耐心去扶持高意愿、低能力选手。重心还是要放在他们的持续帮扶上。


真正的赋能,就要深度的参与到渠道商业务中去,市场、行业分析,团队招募、培训,业务打单、复盘,要把厂商自身的经验、能力复用出来,把团队扶起来、把结果拿到。


如果厂商渠道已经走过一、二年,那么可根据成熟状态分类,新导入、成长期、爆发期的,不同阶段可以提供不同的支持。从直销打单、销售管理、业务经营不同层面去助力。


7. 沉淀


通过前期一两年的帮扶,每年成长出几家,渠道就开始有沉淀了,渠道商有赚到钱了,甚至是赚到比他预期更好的回报。那么这种口碑和影响就会在行业里面传播出去,也会有更有实力的人愿意加入进来,这就是标杆的效应,让他们能够赚到钱,让他们能够存活下来,这比招商的时候讲的再好都来得实在。


通过返点和渠道其他激励措施,将真正投入的、成长起来的渠道商做进一步扶持。有了一定的渠道黏性依赖后,后面可逐步的开始提升对渠道的要求。这个阶段也不一定要淘汰谁,他能顺带做,也就让他做着。


8. 深化


随着渠道建设的深入,渠道商梯队逐步形成,我们要着手深化渠道管理。一方面考核维度上会系统化,在渠道商存活率、赚到钱情况下,增加市场、客户等维度要求,包括销售额、新客户、续签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


另一方面,在经营效益指标上会优化,厂商基于对各市场的潜在容量、每年新客户数、老客户续签续费、年度总到账等历数数据,对整个市场的底层客户质量和每年业务预期增长,会形成数据模型。同时,对渠道商人效表现、人客配比、办公租赁、市场费等成本结构也了然于胸。 基于数据模型,让业绩可分析、可把控、可预测、可牵引,让中长期利益分配更合理化。既不让雷锋吃亏,也不是可躺着赚钱。


厂商和渠道商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是长期竞争力建设的基础。渠道规模做大到一定规模后,经济模型可做优化,通过指标、折扣、返点的调整,做好分配、做大蛋糕。


9. 控制


渠道商想代理其他的产品业务、或者是市场上有竞争对手起来,渠道商出现一定比例的转投,这也是常理之中,你要接受,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这靠渠道制度很难把控。


大厂/品牌企业的渠道运营,至高境界是招的到、扶的起、拿的下,强势品牌、持续利益、客户直连等都是渠道控制点。而最终背后的本质,还是我们整体业务竞争力,在市场上是否具有领导地位,形成市场的控制力。


尾声


作为中小厂商,渠道商已经被市场教育的非常理性了,你如果不清晰自己业务特性,没有相对清楚的渠道规划,公司竞争力还不行,大家不认同你的产品,那么,关于渠道模式,很多东西就都是空想而已。


反之,则要更好的做好整体业务的布局,对渠道建设,要明确初心、做长远打算,要逆向思维、循序渐进、延迟满足感,最终修炼出渠道力的九阳真经。


    本文作者:牛透社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严国新
    严国新
    企业认证
    企业认证
  • 13篇

    文章总数

    7.01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