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SaaS 呼唤真正的长期主义

    2023-07-26 崔强 lv Created with Sketch.

上周五的一篇“中国不需要 SaaS”文章刷屏了,仿佛在说“SaaS 让哥伤透了心,哥不玩了,奉劝大家也远离这个赛道。”这篇文章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是却容易带偏行业。


在崔牛会 VIP 群里有一位创始人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在理。他说:“中国需要不需要 SaaS,不是由某个或者某些投资人决定的。作为一个投资失误,打碎牙肚里咽,安静离场的投资人很难吗?愿赌服输,这一点,投资人好像不如创业者。”


的确,自己选择的赛道,自己选择的标的,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失败就是失败了,输了就是输了,宣泄情绪意义不大。


放眼看,中国真正懂 to B 行业的投资人少之又少,大多是“跟风”投资,市场好的时候,大小投资机构一窝蜂涌入;市场差的时候,他们又如潮水般退去。“在你好的时候,投资人哭着喊着要投资,等你困难的时候,投资人躲得比谁都快,唯恐避之不及。”一位 SaaS 创业者这样形容投资人的无情。


2014 年以来,中国 SaaS 第一次寒潮是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到 2019 年才真正结束,现在正在经历第二次寒潮,且这次比上一次更彻骨,整个行业透露出一种“丧丧”的氛围,所到之处,“哀声四起”。仿佛 SaaS 这件事在中国,只有两极,要么是高光被追捧,要么是低谷被抛弃,然而,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中间态,其实中间态才是常态,不是吗?


我亲历了中国 SaaS 从开始到现在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 不是中国不需要 SaaS,而是需要懂 SaaS 的投资人;


- 不是中国不需要 SaaS,而是需要有长期主义的 SaaS 创业者;


- 不是中国不需要 SaaS,而是需要识别好客户。


SaaS 需要“懂行”的投资人


2014-2016 年间,真正的 SaaS 投资火热时期是在 2015 年,那时崔牛会的群里几乎天天都有创业者发布融资成功的消息。那时,中国的 SaaS 方兴未艾,于是崔牛会把 2015 年称之为“中国 SaaS 元年”,后来大家也逐渐认可了 2015 年是“中国 SaaS 元年”的概念。


2016 年下半年,投资市场突然变冷,很多资本退出 SaaS 赛道。现在看来,那一次资本退潮是因为 SaaS 的增长不够快,投资人无法像 C 端的项目一样快速退出,快速得到回报。很显然,很多投资人对 B 端项目的判断是基于 C 端产品的逻辑,他们被卷入市场之后发现 B 端并不像理想中的那般美好。


记得从 2017 年开始到 2018 年 “腾讯 930” 之前,来找我的投资人少之又少。直到 2018 年 9 月 30 日,腾讯战略调整,重兵布局 to B 的那一刻之后,来找我的投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很多曾是 2015 年活跃在 to B 领域,但在 2016 年下半年撤离 to B 的投资人。


这群陆续回归的投资人,找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to B 接下来的趋势”,以及“有哪些值得投资的项目”。我记得当时我是这么回复的:“先不谈趋势和项目,先聊聊你们为什么回来,如果你们的心态还是和当年一样,我觉得不应该再看 to B 的项目,应该让更懂 to B 的投资人,且愿意相对长期看好这个赛道的人来投资这个领域。”


其实,在当时重回 SaaS 赛道的投资人当中,大多数无非是这样想的,“腾讯都看好,这个赛道差不了”。然而,国内有不少投资人做了很多超越自身边界的事:


1. 炒概念。


在 to B 领域,国内有很多非常年轻的投资人 (并不是说年轻人不优秀),有一次,一位绝对的国内一线投资人来找我,给我说他在国内投“火”了两条细分赛道,秘诀是“拼手速”,目前这两条细分赛道基本被证明是相对错误的概念。那时我就想,如果他不在一线投资机构,他还能投到这些项目吗?如果他没有“一线投资机构”的光环,他还能制造所谓的概念吗?


2. 带节奏。


当投资者自己所投的项目是面向中小企业客群的 SaaS 企业时,就说中小企业类客群的 SaaS 是未来;当转向投中大企业类客群的 SaaS 时,又说中大型企业客群的 SaaS 才是未来。他们自己做媒体,做大会,不是用来传递行业正确的声音,而是让这些途径成为鼓吹他们所投的项目以及吸引下一轮“接盘侠”的阵地。可怕的是一些缺乏信息和判断的创业者被卷入,也有很多不明就理的投资机构被卷入,而那些带起了节奏的投资人则全身而退。曾与一位创业者聊起了这件事,他说“细思极恐”。


3. 做导师。


我相信投资人看到的宽度足够,但是其深度相较于资深的创业者,就显得浮于表面了。投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看过太多的项目,就产生一种自己拥有了“上帝视角”的错觉,于是开始插手指导业务,转身变成了创业者的导师,要求企业按自己的方式转型。孰不知,投资人就是投资人,如果你躬身下场干了,旁人无话可说,但若你不下场,只是纸上谈兵,那就应该把嘴闭上。你动的是“口炮”,有可能要的是创业者的命。


当然,国内也有非常专业和敬业的 to B 投资人,他们大多低调而谦逊。在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识别好项目;面对 SaaS 行业时,他们会十分谨慎地输出自己的想法,就怕误导行业。他们会给项目足够的信息和建议,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to B 项目需要长期打磨和陪伴。我也见过投资人喝多了,痛骂创业者团队不靠谱的,但投错就是投错了,就像文章开篇那位创始人说的,安静地离开,再识别投出优秀的项目。


SaaS 不需要充满投机心理的创业者


2015 年,SaaS 行业投资火热,好的是 SaaS 创业者开始被投资人关注和投资,但随之而来的也为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SaaS 市场的带进来很多“投机”的创业者。


他们渴望复制 to C 互联网过去的成功路径,快进快出,三五年上市退出,实现财务自由。就像“中国不需要 SaaS”作者写的,十年都没做出来,就没有必要再做了。


我想问的是十年长吗?一家 SaaS 公司,从研发、产品、市场、销售、实施、客户成功、续费……链条足够长,只是产品从研发到完成 PMF 都要多年时间,在踩大坑的情况下,打造一家相对成熟的 SaaS 公司都需要 7-8 年的时间,如果中间再踩踩坑,10 年时间转瞬即逝。


如果做 to B 没有长期主义的思想准备,还是趁早离开。当然,这轮资本寒冬,对整个 SaaS 并非坏事,它会加速行业的洗牌,挤出原本“投机”的创业者。这群创业者靠运气拿来的钱,最后也会靠实力花出去。


完全 to VC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完全靠资本支撑,尚未完成自我造血的 SaaS 厂商将很难熬过这个寒冬期。资本会掩盖一些问题,当资本退去,所有问题都浮出水面,有的厂商在还债,有的厂商在进化增长,厂商之间的距离会因为这个寒冬期而拉开,且越来越大。


产品价值还是核心,如果产品不够硬,别的再硬也没用,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做“SaaS 20年”纪录片时,用友网络董事长兼 CEO 王文京有这么一个观点:SaaS 是一个“老炮”用“新枪”的行业。多年前,我和铱云易订货创始人冯颉聊天,他提了一个词——敬畏。我想,不论是王文京说的“老炮”用“新枪”,还是冯颉讲的“敬畏”,都是在提醒 to B 的创业者要理解客户、敬畏行业,要对 to B 规律有足够的认知。


除了敬畏之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作”,这可能是人之本性,一拿了融资就会飘飘然,立马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看到太多的创业者因为作而陷入困境。只有在摔了跟头之后,才会慢慢进化。


SaaS 需要识别“好客户”


“客户骂产品烂,厂商骂客户烂”,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不论是在传统软件时代,还是在 SaaS 时代,一直在延续。


2022 年,崔牛会和靖亚资本联合发了一张 Cloud 100 China 榜单,当时我策划了一个话题——“增长的质 VS 量”,中国的 SaaS 厂商都经历了“谁都是我的客户”“谁才是我的客户”过程。原来追求数量和规模,现在追求质量和增长。


求快速起规模,虽然规模大,但是在错的客户身上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对的还大,所以,厂商都逐渐学会了取舍。


在传统软件时代,因为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本能就是压低价格,坐收渔翁之利,久而久之,软件价值却越来越被低估。为什么国外的软件在国内一个项目能收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费用,而国产的软件却只能卖几百万到千万?低价一旦形成,再想提价太难了。这是对软件价值认知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位 CIO (甲方) 向我吐槽某 SaaS 公司 (乙方),说该公司的销售人员在销售时过度承诺,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无法实现,他在电话里口吐芬芳了一番。我后来在微信里向这家 SaaS 公司的创始人求证,确有其事。这位 CIO 说,崔牛会能不能搞一个 SaaS 供应商的“黑榜”,让那些不规矩的厂商无处遁形?


有意思的是,在崔牛会圈子里,SaaS 创业者们曾讨论到某个客户 (甲方),大家一致认为这家企业 (甲方) 是在非常严重地压榨 SaaS 厂商 (乙方),很多合作过的厂商都痛不欲生。我也在想,是不是也可以推一个客户“黑榜”,让这些“烂客户”也无处遁形。


写在最后


今年 3 月下旬,我约了用友网络董事长兼 CEO 王文京、金山办公 CEO 章庆元和明源云董事长高宇在用友软件园聚会,期间,我们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如何让行业能够进入良性竞争”,用高宇的话是,原来的软件行业陋习,正在 SaaS 行业里出现,有改变的可能吗?如何改变,我特别愿意去讨论,去尝试,让行业回归理性,竞争良性。


不论是投资人、创业者还是客户,在这十年里认知都有很大的提升,一位创业者说,外因固然重要,但是内因更重要,对于 SaaS 的创业者来讲,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更具价值。


至于中国需不需要 SaaS,本来不用讨论,未来一定是主流,只是以哪种形式存在,则另当别论。理性去看,经历周期是常态,一定会有高峰和低谷,但最终都要交给时间来验证!!!


    本文作者:牛透社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崔强
    崔强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74篇

    文章总数

    217.92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