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家芯片企业的港股上市路,值得SaaS创业者们学习?
-
2023-07-06
周峰
6月份的最后一天,车规级智能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虽然这家公司与牛透社一直以来关注的SaaS领域关系不大,却相当值得内地to B创业者们参考。
因为这是自今年3月31日,港交所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以来,第一家依此规则申请上市的科技公司。如果黑芝麻智能能够在香港成功鸣锣,国内众多的SaaS初创公司在今后,或许会多出一条更加便利的资本退出途径。
香港版的“专精特新”
在更多数的场景中,黑芝麻智能申请上市背后的港股新规,被称作“18C”。其源头是去年10月港交所发布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今年3月,港交所正式发布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总结,在上市规则中增加第18C章来落地该制度。“18C”便是新增章节的简称。
根据新规,公司在估值、研发投入占比等方面满足一定条件后,便可以申请挂牌,不受盈利、现金流等港股既有上市规则的限制。
新规则的出炉,本身便是港交所尝试吸引更多科技公司而对自身改革中的一环。只不过,过往的调整更多有利于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厂”们。而“18C”的受益目标,扩大到了更广泛的科技创业者。
虽然从结果上看,港股改革在吸引科技巨头方面颇为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市场没有向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
实际上,早在“18C”生效之前,港交所在上市规则中,就在传统的盈利要求外,增加了“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和 “市值/收益测试”两项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项条件,申请人便可在主板上市。
而港交所增加上市规则的初衷,正是降低尚无盈利纪录,但具备长远潜力,估值巨大,经历多轮一级市场融资的科技公司的上市门槛。但对于早期投入高企的“特转科技公司”而言,即便达到了上市规则的市值要求,公司在收益、现金流方面也依然很难“及格”。
港交所纪录显示,从新规引入的2017年至今,依照其他上市规则在港股上市的企业当中,仅有三家是“18C”所关照的“特专科技公司”。也正因如此,港交所才会进一步通过“18C”,进一步放宽科技企业的上市限制。
相比以往的上市规定,“18C”的最大特色,便是完全放弃了对盈利、收益和现金流指标的要求,改以估值、研发投入作为准入指标,并且根据公司业务是否实现商业化,制定了不同标准。(详见下表)
以此次递表的黑芝麻智能为例。公司目前尚未盈利,且在近三年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过公司在申请上市前的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达到155亿元人民币。此外,黑芝麻智能的年收入也达到了1.65亿元——二者均已超过“18C”要求的最低线。
想入场,先把自己养成独角兽
无论名称,还是上市规则,“18C”都和强调“专精特新”的A股科创板和北交所有明显相似之处。但与更加偏好硬件技术的后两者不同,SaaS作为“云端服务”,被列入到了“18C特专科技行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当中。
这对当下正经历投融寒冬的SaaS行业而言是一个利好。一方面,SaaS企业面前出现了新的IPO途径,有机会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更高的价值认同。
而另一方面,我国创投环境以IPO为风险资本的主要退出方式。18C为创投机构,特别是以美元基金为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退出通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港交所对科技企业设立的入场门槛有所降低,但标准对于大多数初创公司而言仍然高企:对于商业化公司而言,80亿港元的估值及格线就已经将非独角兽企业排除在外;而对于尚未找到有效商业模式的探索期企业而言,估值更是需要达到100亿港元以上。
偏巧SaaS在国内是一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行业。布斯中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330家新独角兽中,中国贡献了74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但其中超过80%集中在了清洁技术、绿色能源、医疗保健、智能物流和半导体制造领域。相较之下,美国新独角兽中有一半是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企业和SaaS相关的企业服务提供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数字化转型必将渗透进入方方面面的确定性,中国的数字化仍然具有相当广阔的增长空间。作为一门厚积薄发的生意,中国的SaaS本身还没有迎来黄金时期。
而投资通道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一级市场对相关行业的信心。在黑芝麻智能之后,我们乐见SaaS行业内能有创业者通过“18C”进入二级市场。于企业自身,于SaaS行业,这都会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
-
本文作者:周峰
责任编辑:周峰
本文来源:牛透社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