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行业还有多少想象?

    2022-07-26 周晓莉 lv Created with Sketch.

现在说到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信息官),基本都能达成要跟“业务”挂钩的共识,既懂技术,又懂业务,也成为 CIO 的必修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螺旋向上的进程中,通过工具为企业提效尤为重要。而低代码作为代码编写更少、环境设置和部署更简单、成本投入也更低的应用,正成为 CIO 在业务上紧密相连的工具。


基于中国市场的特点,又将通用低代码平台分为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无代码应用搭建平台。


其中低代码平台主要面向专业开发人员,以可视化的编程方式,编写少量代码或不编写代码进行应用开发;无代码搭建平台能够让业务人员通过拖拉拽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应用搭建,降低开发门槛。


无论是低代码还是零代码,对于企业来讲,本质还是希望能够降本增效并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增长点。


那么,作为数字化转型掌舵者的 CIO 或是技术部门负责人,对低代码又有着何种理解。


低代码之于数字化转型


民生证券信息技术中心总裁吴哲锐表示,从 2020 年来到民生证券后,就决定正式引入低代码工具。起源于 2019 年接触到奥哲的低代码平台,在此之前也察觉到这个领域发展迅速。


吴哲锐从摩根士丹利到华泰证券,再到民生证券,多年的证券行业技术工作经历中,他发现证券公司存在太多零散需求,重复建设多可谓是一个行业特点。


在这期间,吴哲锐也一直在做快速组合业务能力的尝试。在证券运营领域,曾经开发了一个类似于低代码的衍生品清算模块交给业务部门进行新产品配置,将几周甚至一个月的开发过程减少到三天至一周。


在用低代码理念研发业务功能并且尝试扩展应用的同时,也看到国外低代码技术的成熟。吴哲锐表示,当时是看到国外 Mendix 以及微软的 Power Apps 等成熟产品,开始寻找国内类似厂商,因此结缘奥哲。


低代码平台在民生证券得到广泛应用,一部分原因在于民生的研发力量投入一开始没那么多,反而有利于低代码快速实现展开,构建非常多的应用案例和场景。


吴哲锐坦言,相比国外产品,当时在选型时选择本土低代码厂商,的确是出于价格考量。由于对低代码能够发挥的作用有较高预期,计划引入为全员使用,如果选用国外产品成本非常高。


他认为如果将低代码限制在某个部门内使用,将无法发挥快速构建线上应用,简化沟通,提高效率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低代码的应有价值,所以倾向于一步到位推广至全公司。低代码的一个好处,既是低成本的研发,也是低成本的使用。


目前民生所使用低代码场景非常广泛,除交易以及一些行业特定的复杂流程,对于简易流程中的审批、服务流程、内部管理等应用也构建在低代码上,极大提高效率,并且将数据结构化,有助于后续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及使用。


吴哲锐表示,数字化转型需要进行各个方向的探索,对于方向不明的尝试,可以使用低代码来一步步快速迭代,避免一次性投入太多研发力量。这凸显出低代码的另一个好处,承担着原型、试错、试运行的功能。


在运行迭代的过程,固化需求,保证方向明确后加大投入的成功率。所以很多时候低代码除带来效率提升,在梳理需求上也彰显作用,特别对于有时候看需求文档没有感觉的业务人员,一定要把功能呈现在其眼前,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功能,这是在民生发现低代码的另一巧妙用法。


在风华新能源 CIO 罗循衡眼里,低代码为风华整个业务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以往涉及到采购程序,仅审批环节一张单就要 30 天,现在上线低代码后,审批环节降至 3 天,其中还包括供应商在系统里面报价、比价,最终决策,效率提高 10 倍。


以此类推其他审批环节流程,诸如请车申请、用车申请、维修申请,各方面都有类似的提高速度。


数字化转型中,还有一类企业很特殊,那就是本身是 IT 类的公司。


远传新业是一家从事呼叫中心行业的公司,公司将近 20 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定位智能交互,主要是为企业进行呼叫中心类的人工智能 IT 服务。


远传决定铺开低代码的标志在于,一年内 18 个人做了 18 个呼叫中心项目的好业绩,从起初由小团队做成功以后,决定大团队铺开。


远传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河告诉牛透社,如果在当时其他团队用非低代码的方式,起码是远超 5 倍的数字至少需要 90 个人才能完成。


作为呼叫中心领域企业,在构建呼叫中心底座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扩展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业务差别尤为显著。在服务不同行业的客户时,要跟随客户的需求变化而作调整。在变更过程中会逐渐拉高成本,加重交付压力。所以,用低代码去构建是远传广泛的应用场景。


此外,当底层平台的核心客服基本能力得到客户认可之后,就会出现其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地域的差异需求。个性化需求要同步满足,会给交付带来巨大压力,人工成本攀升,低代码是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以业务视角看待低代码


低代码快速发展的背后,来源于创新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


据通信院统计,2020 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高达 1100 万,已经阻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而低代码开发以高效快速、简单易用的方式,缩短应用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门槛,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行业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通常聚焦在业务领域,而对于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则相对落后。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外部数字化转型高歌猛进,但组织内部反而是一堆纸质单据在流转。


这也是低代码能够在相应领域快速找到切入点去弥合的原因,企业总是会将更多精力、预算、人力铺在业务上,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则相对薄弱。


吴哲锐认为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会慢慢得到重视并加强投入,因为随着业务数字化和内部管理数字化的差异加大,这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以民生证券为例,在未引入低代码时,有很多小的长尾需求无法实现。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很难因为一个个小需求而作出高价购买系统的决策。所以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最后就变成一堆纸或者一堆 Excel 来回传。吴哲锐说道:“对于长尾需求,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说大家做得多难,而是根本就不做。”


对于大的证券公司来说,数字化的范畴很大,需要方方面面进行。民生在数字化建设上,一方面是做好投资、交易、研究等核心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是借助低代码、RPA,以及数据中台延展出来的数据报表和分析能力,连接企业数字化办公各类工具,让数字化能力为全部员工所用。


在这个框架下,通过平台和工具去实现的小需求,也会生长出成体系的方案以及大规模需求,从前到后形成一个闭环,去逐渐唤醒业务部门的需求意识和数字化意识,让数据用来做业务分析和决策。


吴哲锐告诉牛透社,民生比较关注 IT 建设的 ROI。所以一开始引入低代码,并不是拿着锤子找钉子,而是真的看到有很多未解决的需求摆在面前,再去延展需要引入什么平台。


除了低代码,RPA 在民生内部也应用广泛。RPA、低代码、自助报表也被称作民生证券办公数字化的三驾马车。


而对于生产流程环节更复杂的制造业,对数据的处理尤为关键,且容易发生变更。但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相对缺乏数据处理方向的专业人才,让数字化转型推行起来举步维艰。


所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当务之急,更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通常制造业管理者会有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其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软件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相对轻视。有大量制造业企业宁愿花二三十万去购置设备,也不愿意花 5 万去购买一套软件授权。


低代码容易变更和可拓展的优势,对于制造业涉及到工厂研发、品质管理、出货、验货诸多流程,实际有很大的应用量。


广东风华新能源是一家研制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和电池产品的老牌制造业,2500 名员工分布于全球 7 个厂区。


从两年前开始,其通过钉钉和氚云低代码平台,逐步构建起从全链路数字化系统,从研发开始,到现场工艺调整、生产工单、再到出货验证,一整个长链条,而每个分支也有很大的应用量。


风华新能源 CIO 罗循衡告诉牛透社,风华所有跟生产信息化相关的主路线要从研发端一条条往下走,再向一线工人操作指引、品质工艺设计、辅助职能部门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相关信息化各个方向辐射。


再者,从对员工困扰范围最大的方向优先部署,员工也更容易接受数字化转型。在风华,采购流程困扰已久,就让低代码先从这里转型,最终将原本所需的 30 天转为 3 天,极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树立信心后,得到各部门从下至上的全面支持,主线路以外的辐射支线功能越做越完善。


而作为本身就是 IT 公司的远传,有自己的开发能力。远传是通过购买头部厂商系统的方式,分别购买了费控报销产品以及 CRM 系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个性化流程的修改有很大难度,于是决定通过低代码来自建 CRM 系统以及报销系统。


黄河表示,公司在面临内部数字化转型时,会因为企业的业务流程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变化过快,不会预先设想太多。所以远传所遵循的是,让很多开发系统通过低代码来完成。


未必人人都需要是程序员


数字化转型,要求的是各行各业转型。这无疑对低代码提出更高要求,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要有通用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这让低代码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总的来说:


其一,低代码还欠缺组件整合能力以及和第三方老旧系统之间的衔接,如果要打破数据孤岛,还需要开发 API 接口或者 web server 接口,才能将其他系统融合贯通;


其二,初期成长起来的低代码平台,更多还是流程导向,并非数据导向。而数据导向会成为各家厂商的下一代产品,需要低代码做好相应的迁移和适配;


其三,缺乏行业通用案例、场景;


其四,低代码预制设计组件没有协议和标准;


其五,行业认知度不够,目前整个行业缺乏对低代码人员的培养体系,对于人员留存有较大困惑。


吴哲锐表示,低代码、RPA、或者其他数字化工具,在宣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业务部门认识到,很多事情你想得到就做得到,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出需求,能够将工作中的任何不便提出来去做实现。比起业务部门自己实现,更看重的是挖掘需求。


他认为,招优秀的业务人员,并不是让其来开发流程,而应关注于业务本身。只需要提供想法,就可以交于 IT 部门来做。因为低代码体系下构建应用的成本已经足够低,就没有必要再把这个负担给到业务部门,更希望业务人员真正将时间用在自己专业之事上面。


如果真需要零代码工具,钉钉、企微、OA 办公等平台内置的小工具也基本能够实现。这也是民生证券在两者之间,选择低代码而非零代码的原因。


这似乎和时下“人人都是程序员”的理念相悖,吴哲锐坦言从前也曾喊过这个口号,但其实比起业务部门自己实现,更看重的是挖掘需求。他表示,更重要的是让业务部门理解能干什么,放开想象,而不是懒得思考和梳理产品需求。


术业有专攻,其实未必人人都要是程序员。


下一步低代码往哪走


目前低代码赛道尚未形成完整市场格局,主要玩家多集中在初创软件平台商或软件厂商。


在天风证券《2022 年中国数字化转型趋势与 IT 投资机遇》显示,企业使用最普遍的云计算应用为云视频/电话会议软件、企业级即时通讯服务、办公软件;相对缺乏普及的应用为无代码/低代码应用平台,低代码基数较低,研发投入低代码服务且有客户基础的软件供应商成长有望加速。


对于低代码厂商,通常技术实现比较容易追赶,所以在技术上的差别会越来越小。但在相应的集成服务以及平台生态上,如何快速去跟系统整合,包括实施经验,往往是真正将厂商之间区分开的,基于云+ API 的低代码会逐渐成长起来。


在 Gartner 的最新报告中就指出,相对于全球的竞争厂商,国内创业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有比较完整的产品项目和成功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建议服务商实施本地化策略,通过培养生态系统以扩充产品竞争力。


跟国外相比,国内定制化需求更多。这也为国内的低代码厂商找到一条适合之路,在行业里积累更多项目实践,以用户场景为导向来搭建产品。将这些广泛提炼成平台的案例场景或是模块,能够对行业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促进。


但低代码总归不是万能的。想用低代码解决所有问题的客户,非常不现实。这也意味着未来,低代码和纯代码方式将以互补的形态长期共存。


此外,国内的低代码发展还在补全阶段,和国外低代码的头部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国内低代码厂商,在开发产品的易用性上更适合本土使用,也是一大优势。


吴哲锐认为未来低代码会朝着两个方面去发展,一方面对于开发能力不足的小公司,低代码厂商可以将更多固定场景或者模板给到企业,并且将各种接口预置,比如 ERP 适配。类似通用软件,让开发人员使用起来更轻松,降低学习成本,往更低代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低代码、RPA 发展到后面,会互相渗透结合,一起朝着超自动化领域发展,将流程能力,AI 能力、自动化能力、数据能力都整合到一个企业数字化的平台。预期在这个领域会产生一些并购事件,使 IT 厂商具备更完整的能力,统一去向企业提供服务。


罗循衡认为未来低代码应该朝着跟其他系统衔接能力层面再做提升。现在为了连接其他系统,往往需要招专人或者购买低代码或无代码的连接流工具,增加成本且影响开发效率。


其次,低代码工具应持续去提升安全性问题。对于安全审计、权限限制、历史版本保留、水印防泄露、数据恢复等功能更加细化。


对于低代码厂商来说,未来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满足市场需求,在现有功能基础之上去开发新功能,适当收费让企业健康生存下去,跟客户共同增长。毕竟较之传统花高价的软件买断方式,SaaS 模式实则便宜许多。


低代码平台这几年一直在加速普及,很多企业已经在探讨如何使用,整个趋势也很明确。吴哲锐称:“不是说用或不用,而是谁先谁后的节奏问题”。


未来,低代码在为企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朝着做更高级的应用,向深度企业级的应用发展。


结语


不置可否,低代码对于软件开发模式的敏捷、用户可扩展的友好模式,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独立开发者,让低代码服务商去做太多基础设施模块,而把更多精力花在基础模块之上所构建的业务上。


对于 CIO ,更应该以业务视角来看待 IT 决策,所有角色最终是服务于公司和业务的发展需要,包括预算、投入决策。


中国的企业多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会导致企业有大量自定义需求,但也是低代码能够发挥更多价值的地方。业务至关重要,现实是大多中小企业工程师很稀缺,这让低代码可以作为 To B 市场的一个新变量,真正利用数字化带来业务重构。

    本文作者:周晓莉 责任编辑:又又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周晓莉
    周晓莉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64篇

    文章总数

    44.31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