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 SaaS 从好模式变成好生意?| 崔牛读书会

    2022-04-11 牛透社 lv Created with Sketch.

文章整理自崔牛读书会第 3 期读书分享会,前两部分由《SaaS 商业实战》作者戴珂老师分享"如何把一个好模式,做成一门好生意"。


全文核心内容: 


SaaS 成功的三个视角:产品、业务、商业化

SaaS 产品:+SaaS 还是 SaaS+ 

SaaS 业务:价值的交付、实现、验证、连接

SaaS 商业化的路径:获客、留存、货币化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谈及 SaaS 时,就会谈到产品、赛道、运营等,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但这样聊的话,每个领域的内容都很宽泛,很难聚焦。提到 SaaS,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产品、业务、商业化,这也是我们今天聊的主题。


SaaS 成功的三个视角


影响 SaaS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 3 个因素是产品、业务、商业化,这也是我们审视和思考 SaaS 模式的三个重要视角。


产品


1. SaaS 产品不等于 To B 产品


To B 产品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软件、AI 以及其他一些企业服务的工具,但 SaaS 产品要区别对待。产品本身而言,没有什么区别,但 SaaS 背后还有运营模式,包括营销模式、获客模式、客户成功模式等。


所以 SaaS 产品对应的是服务,软件或产品只是服务的一个载体,并不是服务本身,这一点必须要弄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在做 SaaS 产品设计时,首先就应该考虑它的获客方式、提供的服务、服务的价值点及运营模式等,然后才能进行产品设计。 


2. 先有业务,还是先有产品?


这实际上是 SaaS+,还是 +SaaS 的问题,它们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业路径。


(1)SaaS+:先有产品,再有业务


第一种是 SaaS+。比如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初入社会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对于应用某一产品或 SaaS 本身比较感兴趣,这样他就可以先把产品做出来,然后再帮助它们去落地。这种模式,就是 SaaS+。这种创业方式,就像拿着一个锤子,到处去找钉子。如果你的产品属于一个纯工具类的,应该没什么问题。


(2)+SaaS:先有业务,再有产品


第二种是 +SaaS。就是事先有业务、有目标、有市场、有应用、有服务,然后再用 SaaS 的方式去实现,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盈利效率等,这种模式叫做 +SaaS。通过我对中外数百家 SaaS 企业的研究,发现凡是成功的 SaaS 企业,绝大多数都是走的 + SaaS 的路线。也就是说事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业务,然后在用 SaaS 化的方式来实现。

 

3. 做产品的切入点:选择一个利基市场


何谓利基市场?就是较大市场中新兴的或未被发现的市场,规模比较小、比较窄。但如果市场特别窄,就会发现项目也特别窄,很容易切入,不存在竞争。这样的项目一年仅限于几百万的收入,无法再向上发展。所以,在选择利基市场时,还应该考虑是否有可能向周边扩充和发展,而且要遵循与市场相配套的原则。 


随着做产品的深入,你会发现现实的做法与想象的并不一样,需要进行验证。对于 SaaS 而言,产品阶段不需要验证,因为产品对应服务,最后落地的是服务,并不是产品。


一个服务,需要用许多种产品、 SaaS 来支持,验证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不要在产品上花太多时间,不要过度打磨产品,因为软件只是服务的一个支撑工具,无法确定其是否有价值。


过度打磨产品会耽误时间,影响创业。尤其是在资金不是特别充裕的前提下,更不要过度打磨。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个利基市场,从中找到一个非常锋利的切入点,最好还能看到对应的落地业务服务,但是一般来说都是模糊的。


做 SaaS 时,如果开始时并未看得十分清楚,随着深入可能会更加清晰,可以先做一个基本的,因为所涉及的业务框架结构都存在,并没有技术上的难度。总而言之,打磨要适可而止,需要向前看、向前走。


最后,做产品要严守边界。大部分 SaaS 产品并不是很成功,而且随着深入越来越不可控。其原因是大家在做产品时,无论前景如何,总想着扩展业务边界,事实上这已经违背原则。开始切入领域时比较熟悉产品,但随着领域的不断扩大,可能会扩展到别人的领域里,此时不仅自身感觉陌生,这个领域里的用户看到产品时,也可能觉得不够专业。

 1.png



 业务


1. SaaS 的业务价值


什么是 SaaS 的业务价值?即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一个 SaaS 服务,能否给用户带来多大的利益,关键在于其价值。 


那么,如何衡量 SaaS 的业务价值?


一是要定义 SaaS 业务的独有价值。如果不事先做好具体的价值定义,在做业务的时候,就不是很明确其具体价值,做到最后就会发现已经脱离轨道。这里所讲的独有价值,并不在于拥有链接或私域,这只是产品里的一个特点,即使有价值,那也是一种公共价值,并不是独有价值。


二是基于成果来定义价值。SaaS 业务价值对应的是服务,而服务需要客户成果来衡量,所以我们需要基于成果来定义价值。比如,我现在做 Mar Tech ,那我的价值可能是获取有质量和转化率高达 60% 的 SQL,这其实是按照结果来定义价值。这里要注意借助客户的视角,因为作为业务使用者的客户,有时会更容易看出来不被明确的具体价值。


无论现在我们是否已做完业务,都需要重新定义价值,且不能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与客户做类似于共创的活动等,才能把价值体现出来。 


三是要注意聚焦。做 SaaS 业务与过去做软件不同。软件是一个系统,它的价值可以非常大, SaaS 则不是。我们不要把 SaaS 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神器”。对于价值而言,业务焦点上的价值并不是很多,但对于用户来说却已经足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自己的业务扩大价值,而是要抓住一点,或者两点、三点,但绝对不会有太多。如果还没有价值,那就说明这不是一个焦点,这样的业务不可行。

 

2. 价值交付


过去我们认为只要将产品做出来,并销售给用户,价值就交付了,实则不然。对 SaaS 而言,价值交付一直存在于客户的生命周期里。价值交付过程其实从售前就开始了,而且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里,价值交付是不断出现的,客户成功需要不停地去制造价值。所以,单纯认为销售成功了,价值就交付了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传统软件可能签订合同后,售完即止。


但 SaaS 不行,它存在一个危险期,度过便罢,若度不过,所有的价值可能将归零,用户可能会因此终止使用,所以需要持续交付价值。价值是由一条线索从头到尾贯穿的,而且价值的实现需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3. 价值实现


无论客户是否购买产品,都要让他们知晓我们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他们据此评判是否有价值。此时可以查看客户的绩效目标是否达成,但需要进行价值验证。


4. 价值验证


我认为,产品不能用 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适配度) 去验证,因为产品承载的服务是交给用户的连接点,所以需要用服务进行验证,即从 PMF 到 SBF(Service Business Fit,服务与业务适配度),这里 SBF 的意思是服务和业务之间能否匹配,但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不能光用语言,而是要用实际的效果进行验证。


若业务与服务可以匹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价值的验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绩效价值,即客户组织有对应的绩效指标,有对应的绩效承担者。产品的价值是否能够得到验证,不能只靠我们自身定论,而是要去思考服务与业务之间匹配的方法,这既需要有工具,又需要有与客户的约定,这样再开展销售工作就简单多了,做产品和业务时也不用过多担心,事实上这就是 +SaaS。


5. 价值连接


在 SaaS 企业里,中间发展过程会存在断档现象,就是销售与 SaaS 业务人员“同床异梦”,互相不知晓对方在做什么。所以需要把价值清清楚楚地体现出来。销售和 CS(Customer Success,客户成功)一个是找到用户,一个是延长用户生命周期和终身价值,其中价值是销售和客户成功的唯一连接器。 


VLG(Value Led Growth,价值驱动增长),将来有多少用户使用我们的东西,其实就是价值落地点,如果用它来匹配,就能够驱动增长。因为匹配以后,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客户数量都会增多,包括客户周期也会延长。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它能够驱动增长。这里的价值,其实应该是脱离了术的层面,是一个道的层面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论,所以 SaaS 不是靠过度销售,而是让用户对业务价值有自我认知。 


熟知这些后,无论是做营销还是获客,都会更容易一些。价值在 SaaS 人眼中就是服务,应该越来越具体。如果我们做得越来越模糊,做了很久也没什么价值,那可能就不用做了或者不用着急做了。 

 

2.png


商业化


假如我们把产品做好了, SaaS 也做好了,也找到了价值点,而且我们的初始客户从价值层面也非常认可,这似乎离成功很近了,但其实不一定。有了上述的工具,只是找到了路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做完上述工作后,我们还要变现,实现货币化。


变现的大小取决于服务效率。一般情况下,效率越高,利润越大。其实商业化是关注怎样从产品业务实现变现,这是 SaaS 与其他 To B 产品的区别。有人将 SaaS 等同于卖软件,认为 SaaS 就是做出来放在云上,然后进行订阅并收费。若是按照这样的理解做 SaaS,基本上就无从发展。


所以 SaaS 商业化其实与传统的售卖软件不是一回事,在获客阶段和售卖东西方面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商业化业务上面,二者的差别就很大,绝大部分都不一样。


有人把 SaaS 商业化看的过于复杂,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获客、销售、组建团队、寻找 CSM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客户成功经理)、定价等。但实际上 SaaS 商业化路径界限非常分明,只包含三部分,即获客、留存、货币化。 

 3.png


1. 获客三要素


(1)获客目的


获客目的,并不是把软件卖出去就万事大吉,而是找到未来可以持续为之服务的客户,这其实上是两码事。售卖产品后,如果不算连单收入或是多年合同,这只是短期的订阅费。


无论 SaaS 规模大或小,都不会有太多的收入。很多企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时候销售的目的就是单纯为了销售,所以会出现很多公司的合同额和销售额都很高,但增长却不明显的问题。


(2)获客效率


目前各个公司之间互相比较 ACV(Annual Contract Value,年度合同额),实际上并不好比。因为一个公司拥有一两个大客户可能就等同于另一个公司一年有 50 份合同。但这也并不足以说明我的 SaaS 就比你做得好,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获客效率的问题。如果按传统而言,单纯售卖软件,一个月售出一单,那现在我们做 SaaS 同一个品类的服务时,可能一个月就要售出三单、五单甚至更多,这样成本才能平衡。


所以 ACV 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获客效率,这也是衡量一个 SaaS 企业销售组织的重要指标之一。 


(3)获客质量


对的客户,它的生命周期和 LTV(Life Time Value,客户终身价值) 才能足够长,所以只有对的客户,获客才有意义。但是这样的道理与销售一般是讲不通的。销售只是认为签单成功就可以了,至于客户将来怎样,他不去理会。但是客户的将来与公司的发展却有关系,与跟进的服务有关系。所以必须重视获客质量。如果质量不行,不但客户很难做,其他的同事也会对销售存有意见。


对于一个相对正规的 SaaS 销售团队而言,上述三点是较为核心的内容。其实获客还有一个衡量指标:月客户获取成本投资回收期。

 

4.png


月客户获取成本投资回收期=上一季度销售与营销费用总和/上一季度新增已承诺月经常性收入×毛利率


这个指标也挺尖锐的,它是按毛利率来计算,多长时间可以把获客成本挣回来,国外一些比较好的 SaaS 公司,平均需要两年。如果是 3 到 5 年,这个指标没有问题,如果这个周期特别长,比如说要十几年,这个业务肯定会有问题,就该调整了。


2. 留存


这部分我们分下面几个点展开讲一下:


(1)ARR 漏桶


ARR 就好比一个大桶,里边装了好多水,这个水就是 ARR 年度的净收入。但是,所有的桶都有洞,也就是存在短板,ARR 在不停地流失。此时需要两个动作,一个是往桶里倒水,另一个是堵住漏洞。只有这样,桶里的水才有可能满。如果不堵住漏洞,会流失得很快。


很多公司目前都是这个状态。这说明 SaaS 运营在商业化阶段就已经失败,那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这桶倒满,其实现在整个运营商业化过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用五年时间解决问题,而我用两年解决,我的商业化或者经营效率就高于你。


(2)客户成功的作用


客户成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点:1. 阻止降级,就是阻止流失率往下降级;2. 防止流失,这两个相当于桶的短板。这个短板必须有客户成功来堵住;3. 扩充膨胀(二次销售)。

图片5.png


前两个相当于桶里边流出的水,即短板。必须由客户成功来堵住。因为现在所有的桶都有短板,没有哪一家企业敢说自己一点问题都不存在。另外一个叫扩张,即二次销售,需要在客户成功阶段,不停地给用户强化价值,灌输新价值。在国内,客户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够堵住一部分短板,不能再去要求进行扩张。


(3)客户成功计划


客户成功,首先需要有一个客户成功计划。客户成功计划,是按照不同的用户、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因为需求不一样,所以灌输的价值就不一样,你要有一个计划,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做好客户流失预测。


(4)客户流失预测


客户流失预测是很多客户成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流失预测,可以掌握流失客户的特点和数量等,但实际上很多客户成功计划是没有客户流失预测这个概念的。我看到国外一家公司,根据客户的裁员和招募人员的情况来预测用户数量的变化,这就是客户流失、增长预测的一种方法。


(5)挽留率


一般而言,考核客户成功主要依靠回款率和流失率,但这样考核意义不大,因为客户已经流失了。考核什么呢?挽留率。


(6)考核留存的金标准


挽留率怎么考核呢,这里有一个考核留存的金标准,NRR(Net Retention Rate, 净留存率,如果是美元则为NDR,Net Dollar Retention)。NRR 是 SaaS 公司非常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指的是去年付费客户在今年贡献的收入除以他们去年贡献的收入,它是行业里的一个金标准。 

 

6.png


净留存率=(初始年度经常性收入+扩展-降级-流失)/ 初始年度经常性收入


(7)如何跨越销售与客户成功之间的鸿沟?


销售与客户成功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个鸿沟的,这鸿沟是天然的。销售交付的东西,其实客户成功是很难接住的,更不要提服务和增加价值。


这里有个对象转换的问题。对于销售来说,最初签约时可能面对的是对方的 KP (Key Person,关键人),但当有的销售将业务转交给 CS(Customer Success,客户成功)后,原来销售的关系他并不认同。因为到服务阶段时面对的对象是用户,此时用户是评判,而不是 KP,这点非常重要。


如何填平鸿沟,这里有一个硬性的办法,那就是按照客户质量评估,我们会有一套评估体系,在正式服务开始之前,会把评估原则都做好,运营、销售、客户成功三方都认可。获客质量,是销售与客户成功间的过滤器。 


3. 货币化


变现能力需要设计,货币化过程同样需要设计,如定价、规模化条件、客户大小、横向扩展等,运营、销售、客户成功都做好后,营收就会达到不错的效果。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比如定价,但定价并没有那么简单,定价的价值大小与功能关系不大,更与客户的感觉有关。另外,定价需要一定的规模化条件。


有些人把产品做好后,借助有人投资的机会进行规模化。这其实是存在问题的。业务开展到 SBF 没有得到验证之前,所有的规模化都是危险的。比如,为了做好服务,我们会事先设定好大小客户的比例,而不是哪个好做哪个,这实际是包含在服务里的。必须做好大小客户之间的搭配,至于如何搭配,也要事先计算出来。

 图片7.png


做好这些后,我们开始服务客户,但变现能力还需要横向扩展,很多人做产品是做纵向延伸,前面加一块,后边加一块,这样是比较难货币化的。如果横向扩展到相关联的业务,这样就很容易货币化了。 


SaaS 成功不可复制,但可预测




SaaS 的成功,包括产品、业务、商业化三部分,这三个部分,因为团队之间的目标、公司之间的目标不同而不可复制,但我们可以复制规则,规则里边商业化的过程也可以复制。因为这些是有规则、有指标可以进行评估的,有 SBF 可以验证的,因此可以复制。

 

图片


虽然 SaaS 成功不能复制,但却可以预测。比如在产品层面,事先无法预测落地或市场的大小。当发展到业务层面时,尤其是验证了 SBF 时,对成功就可以有更深的预测。当我们反复经历商业化过程的磕绊后,就会发现整个事情可以确定,并且一定能够成功。产品指标、业务指标、商业化指标等判断标准是可以预测的。


从结果来看,有些公司预测最远的点就是产品层面,这是非常不靠谱的。此阶段投资风险是最大的,应该往后看,验证一下 SBF 是否存在,还应该访问客户,这才是靠谱的,是可以预测的。预测的办法是将上述的东西重新梳理,保证大方向和步骤不会错。


互动问答



1. 企业如何搭建客户成功团队? 


戴珂:首先要弄清楚客户成功的目的;其次是企业有多少个客户要服务,要配多少人,这个实际上是有相对稳定的算法,此外和业务的复杂度也有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掌握好我在上面留存环节提到的有关客户成功的内容,同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解决。


2. SaaS 企业如何找到商业化出口,提高 SaaS 创业存活率? 


戴珂:从整体角度看,SaaS 企业要把产品、业务、商业化连在一起看,理论实际相结合。


3. SaaS 企业是否可以违背先培养赚钱能力,然后再规模化的顺序? 


戴珂:肯定不能违背。从产品、业务、商业化依次递进的顺序来看,如果产品本身没有赚钱能力,就有人投资产品,规模化失败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在产品端你认为自己已经验证过,但其实大部分里面的内容都没有验证,当碰到真正用户的时候,就会有新的问题出来,根本到不了业务层,所以违背顺序是不现实的。


其次,我认为规模化是最恰当时机是把产品、业务、商业化三个步骤全部做完,哪怕做的不完整,但我知道怎么做,现在只是效率问题,至于成功,它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所以这三个步骤还是很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顺序还是要这么走。 


4. SaaS 企业如何应对或降低客户流失率? 


戴珂:首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客户制定的服务计划是什么;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企业要学会收集用户信息,做流失预测,在海外 SaaS 服务平台企业可以检测出某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可能要面临倒闭风险,所以这是可以预测的,还有根据现有用户的使用行为,同样可以做出流失预测。


5. SaaS 企业的增长逻辑是什么?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增长策略? 


戴珂:我认为正常的增长逻辑还是 VLG(Value Led Growth),即由价值驱动决定的,SaaS 企业不用过度销售,通过用户的自我价值认知,获客更容易。从我写《SaaS 商业实战》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直秉承 VLG 理念,包括我自己做服务也是按照这个理念进行。当然了,其他的增长逻辑我也不反对。


6. 以低成本技术提升效能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不可以看成客户成功的一个价值? 


戴珂:算是有价值,但这个价值太笼统。SaaS 一定要基于结果,结果和价值挂钩而不是讲大道理,客户成功了什么,提高效率了什么。强调连接型或者广泛型,这其实是特点,不是价值。 


7. 如何看待 SaaS 业务收入(ARR、TCV)的衡量指标? 


戴珂:TCV(Total Contract Value,总合同额即整体收入)简单理解就是我一共有多少钱,现在很多上市或者 IPO 企业容易把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经常性收入)和 TCV 混合在一起。但有些收入并不都是 ARR,甚至还有独立部署、独立交付服务费、专业服务等,但如果这些占得部分特别大,ARR 部分占得特别少,这就不太像 SaaS 企业,所以也没有办法以 SaaS 标准进行评估。


所以我认为,TCV 是面子,真正的里子还是 ARR,即经常性收入。为什么叫经常性收入?不出现意外,不出天灾人祸,就能挣那么多钱,这是躺赚模式。对外可以讲 TCV ,但实际业务收入还是要以 ARR 进行衡量。


8. 存量市场的友商产品较成熟,增量市场需用户教育但成交率低,二者如何选择? 


戴珂:首先,我觉得对于市场的分法是有问题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还是要回归 SaaS 价值本身,从价值定位和价值定义去寻找机会。


9. 销售、管理业务数字化,最大价值点在哪? 


戴珂:这个问题我也有考虑过,我觉得 SaaS 和传统行业不一样,它是基于数据做的销售和服务,平台服务、数据服务等,具体还是要看业务的形式是否适合数字化,适合哪种数字化,把 XaaS(X as a Service,一切皆服务)这个里边可能分解出很多场景来,你不一定是软件的,但大部分你都是数字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10. 价值不和绩效相关联是否很难实现商业化? 


戴珂:这个问题比较尖锐。确实,至少是在推广时是很困难,或者用的人、企业比较少,没有收入,或者收入比较少,根本谈不上商业化。所以说有绩效指标,最起码可以保证有人买,在这之后才能谈到后面的商业化。


11. SaaS 企业如何判断是选择大客户还是小客户? 


戴珂:在选择方面我认为没有对与错之分,但可以从一个角度考虑即你的目标收入是多少。如果收入没有限定,那就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或者什么容易做什么;但如果有人投资或者这设定收入指标,包括留存指标,这样的话大客户配比一定要有。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视自身情况而定。


12. 存量客户把传统软件转化到 SaaS 产品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戴珂:我觉得从道理上讲这类客户比较容易转。传统软件不能外联,这些问题他们自己都清楚,从这点来看的话,你不用把它当做一个用传统软件的公司,按照通常的套路销售即可。但如果你做一个银行系统,原来投资很大,这时候转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时可以把银行的核心业务留下,剩下的全部变成 SaaS 化,这可能就是一个办法。




作者简介

戴珂,《SaaS 商业实战》作者、前 SAP 行业负责人、前纷享销客副总裁。


《SaaS 商业实战》是戴珂老师 12 年 SaaS 实战经验的总结,得到了微软、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专家的一致推荐。




崔牛读书会,是崔牛会创始人崔强老师发起成立的,一个专注于 To B 领域的深度学习社群。


崔牛读书会依托崔牛会专家智库,囊括了 To B、SaaS 领域的一线专家、企业家、创业者,为 To B 从业者及企业提供书单、导读、课程、专栏、知识圈、 研学沙龙等多维知识服务,同时也为出版机构、培训机构、专家导师搭建 IP 传播、知识运营的平台。



    本文作者:牛透社 责任编辑:译之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牛透社
    牛透社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194篇

    文章总数

    1171.59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