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智慧刘洪涛:中国AIOps正走向深水区

    2021-09-26 产业家 lv Created with Sketch.

摄图网_4.jpg


“做企业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TO B企业,要能从当下找到问题,找到自己的短板。”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干练精神、思路清晰,这是刘洪涛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创业是孤独的。”他告诉产业家。


如今,云智慧正迎来特殊的时刻——7月份,云智慧刚刚宣布完成E轮1.5亿美元融资。这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波士顿投资、天际资本、CPE、ASG、SIG、链兴资本跟投。


用通俗的话来讲,云智慧正“站在风口上”。


疫情过后,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对更多的企业来说,在底层基础设施(服务器、云计算等)建设外,针对企业内部业务的智能化更是被摆到桌面上。


智能运维的另一个名字,用Gartner的话说是“AIOps”。


7月份,Gartner发布了《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报告数据显示,AIOps的持续发展推动了IT运营管理市场(ITOM)的增长,2020年全球AIOps市场规模在9亿美元至15亿美元之间,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5%。


“在全新的环境下,企业运维的目标已经发生变化。之前是让系统‘活着’,现在的小目标是让企业‘活得更好’。”刘洪涛说道。


2016年春天,在云智慧内部发生过一次关于未来方向的至关重要的讨论。在这次会上,未来5年的三条路线被制定出来,第一阶段是要做数据中心,第二阶段是要做业务运维,第三阶段做智能运维。


如今,云智慧已经走到了第三阶段。外界对云智慧的标签是一家面向不同行业提供运维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在智能业务运维平台的承载下,云智慧具备更符合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踩中节点的背后来自对风险的预判。“做企业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TO B企业,要能从当下找到问题,找到自己的短板,赶紧往上提一提。”刘洪涛表示。


一、从“IT监控”奔向“全栈服务”


一个大背景是,中国最早期的TO B创业者们采取的一贯路径,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刚需切入口。CRM、ERP是这样,IT运维也更是如此。


但在基于中国极具特色的产业蓝海市场中,这种特定的轨迹被迅速推翻。


对刘洪涛而言,这种主动的改变甚至还要更早一些。云智慧最早起家于APM赛道,定义为一家提供IT监控的SaaS服务商。


但在2015年前后,APM产品集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是:一是市场规模整体很小,APM市场的天花板较低。二是客户的服务场景很复杂,不同的客户对于APM的需求差别很大,标准化的产品无法触达客户真实的需求。三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产品,同质化太严重。


云智慧必须要寻求改变。


一个深刻的理解是,中美市场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异化,美国的企业有着固定且标准的管理流程,往往一个工具型的软件就可以满足企业的正常需求。而在中国,由于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大部分企业并未形成标准的IT管理体系。相较之下,中国的服务场景比美国更加多元化和定制化,单一的工具并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以往使用的传统运维产品都是“泛工具化”的,就像一把把螺丝刀一样。尽管运维工具经历了从基础监控到APM的演进过程,但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从普通螺丝刀变成了电动螺丝刀。”刘洪涛表示,“对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而言,工具所能带来的帮助永远都是很有限的。”


换言之,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随着“上云化”“移动化”等新概念的出现,企业真正需要不再是单一的工具类产品,而更多的是一个针对业务全局的行业解决方案。


2016年,云智慧的管理团队在“圆桌会议”上达成共识,提出了“三步走”的概念。即面向数据,面向业务运维,面向智能运维。


也是在这一年年底,世界产业市场发生了一件令云智慧非常开心的事。


2016年年底,Gartner正式提出“智能运维”概念,自此,智能运维进入市场和资本的视野范围。


“从他们公布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路走对了。”


二、给「智能运维」下个定义

事实上,任何一个新概念的落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运维领域,整体数据量很大,数据来源包含基础监控、网络质量、APM数据,还有日志数据等等,数据类型包含了机器数据、文本数据、流式数据等。企业必须有能力去梳理、采集这些数据,才能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作为运维系统,这些数据是实时产生并持续增加的。因此,智能运维对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这也是云智慧团队认为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构建企业数据中心。即智能运维要想落地,在贯穿检测、分析、发现(告警)、处置四大环节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的收集问题,之后才是基于客户实际应用场景,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有效地提升IT运维效率。


在云智慧内部,团队开始加速跑步。


首先是解决数据问题,即通过为企业打造采控中心、专业运维数据库,来整理采集、分析基础设施、网络、日志等IT监控数据,通过海量IT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搭建企业自身的数据中台。


之后是面向业务基于数据进行辐射。即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工处理,通过IT和业务的双向驱动,进而帮助企业发现IT故障对业务造成的影响有多大、IT如何更好地支撑企业业务转型、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业务损失,最终提高用户体验和业务效能是数字化业务的两大核心指标。


而在最后,则是通过AI算法,即智能数据处理,全面跑通智能告警、异常监测、根因分析、自动处置、故障预测等一系列智能运维的流程。

“打磨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相当于把之前既定的一些事情推翻重做,中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刘洪涛说。

对外界而言,云智慧也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SaaS产品提供商,其已然完成了从前者到全栈智能化IT运维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全面转型。


在刘洪涛看来,TO C更讲究‘偶然性’,而TO B讲究的是‘必然性’。“TO B讲究长期战略,所以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稳扎稳打,对于TO B来说即使有一个环节薄弱都是致命的,更不能有短板。”


实际上,这也正是国内TOB大环境的现状。即对诸多产业服务商而言,在大环境不具备标注化的大前提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流畅程度,服务商就必须要保证自身在某个环节具备全周期的服务能力。


这是云智慧的优势。刘洪涛表示,“全栈运维解决方案的完整性,是我们目前的最大优势,因为在国内,几乎没有其他运维服务商可以做到。”


对云智慧智能业务运维平台的另一个解读是,它几乎充分考虑到了每一个可落地的运维场景,可以做到覆盖整个运维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完整构建从技术到业务的完整监控体系,在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同时,推动业务与IT管理效能的双重迭代。


此外,在前端之中,云智慧智能业务运维平台的算法建设也逐渐成型。在解决方案背后,也逐步实现算法平台化,即可以通过算法平台来满足复杂的检测、预测与分析类智能研发需求,覆盖从业务场景分析、数据获取到模型部署、性能监控的全流程,同时打通了算法开发、训练、发布等诸多环节,方便业务调用。


“我们这些能力都是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打磨出来的。”刘洪涛表示,在他看来,云智慧的业务落地过程也正是和中国数字化转型跑在最前面的客户一起共创的过程。


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的有力量。


三、智能运维的2.0阶段:从拓荒到深耕


就IT运维赛道而言,云智慧已经成为一家具备足够“分量”的企业。


在成为国内唯一可以提供全栈IT运维产品的公司之外,在多次国际竞标中,云智慧依托自身运维产品和服务模式,一度战胜了国际大厂的竞争对手。对中国产业服务商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


“接下来云智慧的工作重心,仍然更多地会向技术倾斜,比如我们在AI算法上的投入非常大。”刘洪涛表示,在他看来,资本和企业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但在资本介入之前,云智慧就非常清晰自己的投入方向。


如果说IT运维1.0阶段是基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如设备、服务器等自建或分布式布局,那么如今在2.0阶段这个赛道发展更多的重心则是正在回归业务本身,即如何依托AI等技术发挥基础设施在业务中的最大价值,恰是当下行业发展的重点。


从大背景来看,一旦IT运维能够完全跑通,带来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以北美市场的ServiceNow为例,如今其已经成为继Salesforce、Workday之后的拥有1200亿美元市值的超级TO B巨头。


“但中国的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最终会产生的解决方案模式也就不同。”刘洪涛告诉我们。但一个共性是,对任何一个TO B行业而言,生态是必然要走的模式。


云智慧同样走在这条路上,它的做法是开源。据了解,今年8月,云智慧成立了云智慧AIOps社区,共建IT运维开发者生态。“对于开源,我们当时内部也有讨论,但最终觉得最后的模型一定会是开源模型。”


如果对标北美市场,则是不难看到,不论是Salesforce,还是Workday等等TOB巨头企业,在业务模型之上都会环绕一大批生态合作伙伴,彼此成就,也彼此成长。而在产业环境更加复杂的中国,这种基于开源生态的打法更是必然。

开源之外,新时代的挑战下,云智慧更是在抓紧修炼内功。即一方面在加强智能运维平台的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化交付效率;同时加速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行业市场覆盖。


“现在云智慧在各个领域里都能碰到很多的客户需求,再加上未来在IOT领域也有很多新机会等待挖掘,因此我们希望继续扩大覆盖面,同时也会打磨好产品和平台,让它更加智能、更快捷,更方便。”


此外,出海也正在被同步推进,东南亚被选择为第一站。


“现在这批企业出海和第一批出海环境已经完全不同,有了前面的积累,而且本身作为技术企业,在中国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也非常有竞争力。”刘洪涛告诉我们。


实际上,这点已经被证实。在东南亚的出海过程中,云智慧已经可以和ServiceNow等国际TO B巨头同台竞技,甚至在某些特色方面能更胜一筹。“云智慧要成为一家全球性的通用软件企业,这是我们的最终愿景。”


客观来看,在过往的十年时间里,如果说消费品、IM产品、手机硬件等出海遇到的问题是本地化和区域性政策限制,那么在如今的产业升级时代里,这种边界感在技术的趋同性下正在被大大减弱。而中国企业也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出海黄金阶段。


这是云智慧等IT运维企业的机会,也更是一众中国TO B企业的机会。


采访最后,我们问的一个问题是,支撑云智慧走到现在的核心力量是什么?这位在IT运维领域攀爬了多年的老兵顿了顿,坚定的说道,“第一是产品,第二是用户。”


透过云智慧,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在中国960万平方土地上,在处处充满机会的中国产业互联网版图中,也必将跑出一众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最终领跑全球的TO B企业。



    本文作者:产业家 责任编辑:宋佳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产业家
    产业家
    个人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69篇

    文章总数

    34.22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