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途行者 | JINGdigital CEO洪锴:通往 Adobe 的路不止一条

image.png

受访者:洪锴 JINGdigital CEO


牛透社记者:周效敬 | 编辑:燕子 | 全文 6263 字




1982 年底,施乐公司的两名前员工创办了 Adobe 公司,他们使 PostScript  页面描述语言得到了商业化应用。Adobe 后续推出的 Acrobat 家族、Photoshop 家族等工具类产品都风靡全球。



现在,Adobe 不再是一家仅仅研发和销售设计工具的公司,它已经转型为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基于云计算的企业软件供应商,市值超过 2700 亿美元。


1998 年,Adobe 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间办公室。如今,Adobe 在中国也拥有了众多追随者,很多 To B 厂商长远对标的都是 Adobe,大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赛道,奔着同一个山顶进发。


JINGdigital径硕科技(以下统称JINGdigital)是 Adobe 的追随者之一,这家创立于 2014 年的公司,一直深耕营销自动化技术。对于国内企业对标 Adobe 的现象,JINGdigital CEO 洪锴在接受牛透社采访时表示:“因为 Adobe 公司很值钱,所以大家都想成为它。但看事情得看本质,不管从什么角度切进来,每个人、每个公司都必须回答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产品能不能帮客户赚钱?客户愿不愿意付钱?


尽管大家都在对标 Adobe,如果细看,每个公司对标的产品会有所不同。JINGdigital 对标 Adobe 的体验云(Adobe Experience Cloud )。Adobe  体验云本质上是由 CDP(客户数据平台)、MA(营销自动化)、CMS(内容管理系统)等核心产品组成,将所有营销技术汇聚在单个平台之中,让用户能够完成从管理内容和投放电子邮件营销活动,到自动执行广告购买和评估营销效果的一切活动,以集成式方法帮助用户打造无缝体验。


洪锴表示,JINGdigital 成立这几年来,营销行业的垂直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企业越来越追求全渠道的数据整合能力,对结果的诉求愈发明显,平台一体化成为趋势。


MarTech 营销自动化新物种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比如市场部的作用不断加强。洪锴的感受是,在几年前人们还觉得“数字化”是个空洞之词,到今天很多企业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场景,企业对系统提供商也提出了要求:不需要做表面文章,要提供实实在在的结果


对于未来营销领域的走势,洪锴认为有三点:一是大家会越来越以结果为导向,即所有的 KPI 会更加深入地与企业的核心的运营指标挂起钩来;二是跨组织架构的协作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会推动架构的整合,打破现有的数据孤岛;三是智能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运营事务会让机器来做,而不是靠人工去做一些基础的运营工作。


在洪锴看来,中国的营销自动化行业,尽管有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下半场,但绝大部分企业还处在苏醒的阶段,这是一个市场爆发的前夜,JINGdigital 要“广积粮”,把资源储存得更丰富一些,不要让资源成为自己增长的瓶颈。


01 谈创业:条件成熟后的顺势而为


牛透社:JINGdigital 成立于 2014 年,当初为何在那个时间点做这样一家公司,JINGdigital 想改变什么?


洪锴:公司从 2014 年开始尝试,2016 年开始商业化。当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观察:


一是企业本身的流量越来越贵。


我们可以对比看中美的营销市场,美国的营销自动化行业是从 2005 年、2006 年开始,但中国直到 2014 年才开始出现这个行业,原因细想起来非常符合逻辑:


中国企业过往的发展模式比较简单粗暴,大力度投放广告甚至单纯靠人力发广告。这几年流量红利消失,人力资源的成本红利也消失了。企业要继续生存,必须将注意力聚焦在转化率的提升上,因为现在企业的流量成本已经到了一个高线,在不远的未来会成为大问题,流量成本不断升高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是载体已经成熟。


在国外,营销自动化企业都是通过抓取用户在网上的触点行为,去了解每一个用户,同时通过邮件、短信去触达用户。


在中国做 B2B,用邮件去触达用户不是特别好的方式,因为打开率非常低,即使企业有紧迫性但缺乏基础设施,所以这个方式在中国没有发生。直到出现微信公众号,这一现状才得以改变。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大量接口使企业沉淀潜客,同时追踪每个用户的行为。微信公众号作为私域池子替代国外邮件概念,从此中国有了营销自动化行业。


所以,一方面是流量成本越来越贵,企业在主观上有了实施营销自动化的动力;另一方面,客观条件上载体已经成熟,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大方向,这也是我们创业的基础。


牛透社:创业之初,当时公司面临什么样的竞争形势?


洪锴:2015 年前后,JINGdigital 属于行业内最早成立的那一批公司,我们意识到了微信生态的重要性,在企业的营销手段上,它在本质上是对邮件和短信的替代。


所以,我们是最早基于 API 拥有自己系统的几个公司之一。当时将注意力主要聚焦在自己身上,去见客户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因为这是一个新物种——用系统去追踪每一个粉丝的行为并为其打上标签,这在当时还是一片蓝海。


现在开始出现了一些细分市场。我们认为在 To B 这个领域,以及一些不完全依赖投放而注重孵化环节的大 C 领域(比如奢侈品/教育等)还是一片蓝海。所以,目前我们还算比较幸运,较早进入蓝海,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在运营的积累上,都较快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02 谈改变:倒逼两类人不断升级


牛透社:创业到现在,JINGdigital 所处的行业环境、竞争格局、客户需求等外在因素都有哪些变化?


洪锴:这六年的确发生了蛮大的变化,我认为有那么几点:


第一是行业的垂直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新物种刚出现时,一套系统既可以服务快消行业,也可以服务生命科学行业,还可以服务旅游行业。大家看的是同一个看板,用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Demo演示,大家都会觉得很神奇。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企业还在被教育,而起跑较早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行业的重要性,即同样做营销自动化,一个卖轮胎这种典型耐消品的经销商,它在营销场景和诉求上与一个医药企业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营销越来越关注行业的垂直化。


第二是全渠道。这个行业始于微信的 Social CRM,五六年前这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我印象非常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 To B 企业用户的社交触点和销售线索越来越丰富,不只是微信,企业微信也成了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池子和触点,还有 B 站、抖音等,企业越来越追求全渠道的数据整合能力。对于企业来讲,全渠道是第二个变化。


第三是大家对结果的诉求愈发明显,平台一体化成为趋势。起初企业可能就是好奇,上个系统能够看很多数据。但对企业来说,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赚钱,任何一个系统,不赚钱就不是好系统。


那么,系统怎么才能赚钱?有这样一个趋势,厂商不能只是提供营销自动化,还要有前端销售等方面的赋能工具,能够形成一个闭环。由于用户的触点越来越丰富,若要有效率地建立起市场闭环,需要把所有数据整合起来,这样才会有最佳效果。所以,企业需要有个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客户数据平台)。


因此,第三个趋势就是产品的平台一体化,单一的某个产品,比如只做数据追踪或只做前端销售赋能,或只做MA(Marketing Automation,营销自动化)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的是具有完整闭环的平台一体化这样一个解决方案。一体化最核心的三个部分就是 CDP(客户数据平台)、 MA(营销自动化)和前端的销售工具,三者构成的一体化是营销的发展趋势。


第四是产品的智能化。客户买的不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买一个结果。如果产品不够智能,比如行业属性不够强,或缺少一些运营的积累,你的产品就很难去直接帮助用户产生结果,在成本上用户会有很大的负担。用户希望将越来越多的运营经验沉淀到产品中,让产品更方便地帮用户直接产生效果。


牛透社:创业这几年来,尤其是从 2014 年到现在,您的认知和思考有什么改变,有没有颠覆自己以前认知的地方?


洪锴:其实我们三个联合创始人也一直在讨论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变化的,对我而言最大的变化有两个:


第一,MarTech 营销自动化物种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很多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原来市场部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因为它是成本中心。营销自动化出现以后,掌握在营销部门手里的IT系统能够帮助营销部门去真正提高效率,同时还能把提高的幅度加以量化。所以 MarTech 的出现使企业内部的格局得以改变,市场部的作用不断加强。


第二,企业的市场部或者 CEO,他们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在几年前,人们还觉得“数字化”是个空洞之词,到今天很多想了几年的企业,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场景,企业对我们系统提供商也提出了要求:不需要做表面文章,要提供实实在在的结果。


牛透社:作为一个关注 B2B 的营销自动化公司,JINGdigital 成立以来改变了哪些人?


洪锴:我们这个行业出现了以后,它对周边相当多的生态伙伴都做出了不少改变。第一个层面,从甲方品牌角度来看,他们的人才面临着升级的挑战,传统的市场人员可能只懂创意或者只懂 PR,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层面,他们就无法适应今天的这种技术存在,而且技术的确能够帮助企业创效,会逼着甲方、逼着品牌内部对人才进行升级。从现在开始,品牌方的市场人员必须要懂技术、懂数据,如果你对这两者没有感觉的话,就很难在未来立足,这是我们改变的第一类人。


我们改变的第二类人是合作伙伴。以前国内有很多 4A 这种大的 Agency(机构),给人发创意、做市场活动等,新物种出现以后,甲方越来越重视对结果的衡量,所以倒逼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即这些 Agency 也要进行人才的升级。


服务提供商对数据要足够有感觉。比如原来发一篇文章,做一个社交活动,一个市场活动,结果你可能很难衡量——你只知道有多少人看了,多少人关注了,多少人取关了,但其实你不知道谁取关了,谁是那些粉丝,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进来的,他们为什么取关,或者某个活动进来这么多人,最后谁真正买了你东西。所有这些数据都是企业的刚需。


如果服务商对技术、对数字没有感觉,你就很难满足甲方的需求,所以这些服务提供商,这些大的 4A Agency,他们同样面临着一个特别痛苦的转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 4A 的很多竞争对手已经变成了埃森哲、德勤、安永这样的公司。所以,这些服务商是我们改变的第二类人。


牛透社:是不是意味着 4A 这些服务商,从原来的塑造品牌服务向颗粒度更细的运营服务延伸?


洪锴:不是颗粒度,你这样去想:如果你原来是一个4A Agency的话,你为一个酒店提供社交媒体的服务,往往你的KPI是每个月、每个礼拜要给酒店品牌发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我要多少人关注、多少人吸粉,这是他的一个使命,因为你的技术条件只能做到这一步。


现在当我们营销自动化厂商出现以后,服务提供商Agency就能把这100万个粉丝根据标签分成若干组,向不同的组定向发送文章,对所有看完文章的人自动打上某些标签,根据标签结果再自动将其分成若干组,再定向发送消费券。所以对 Agency 而言,他原来做的那些工作太初级、太皮毛了。 


企业也有生存压力,他关心的不只是你有多少粉丝,他关注的是我花这么多钱,你发这么多文章,这么多粉丝到底给我的业务带来哪些助力。所以,Agency在组建团队时不能只招写文章的人,还得招一些数据专家,他能根据采集的数据结果,真正推动乙方在业务层面向前发展。


03 谈对标:通往 Adobe 的路不止一条,核心是切中用户刚需


牛透社:JINGdigital 未来对标的是 Adobe,实际上有很多不同领域的 To B 厂商长远对标的也都是 Adobe,大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赛道,奔着同一个山顶进发,您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洪锴: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 Adobe 公司很值钱,所以大家都想成为它。但看事情得看本质,其实 Adobe 产品很多,我们对标的是一个特定的产品种类——Adobe 的体验云(Experience Cloud),不是其他产品种类。


体验云剥开来看,它本质上是由几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它的 CDP(客户数据平台),另外一个很核心产品是它的 MA(营销自动化),同时它还有投放的工具、CMS(内容管理系统)等,这些都是其核心产品。


在中国,除了刚才列举的从 CDP 到内容管理再到 MA 这几个产品外,还有一些中国特色,比如刚才提到的销售赋能工具。销售赋能工具在国外一般隶属于 CRM,稍靠后端,它主要是一个销售效率的管理工具,销售可以在上面看到潜客的名单等。在国外,这样一个工具往往是销售人员的负担,导致 CRM 在中国市场在前端 APP 的使用率非常低。


跟国外相比,国内有一个独特之处——我们使用微信。所有的销售都拿微信和企业微信同用户沟通,所以本质上来讲,一个基于微信本身的前端销售工具对他来说不是一个负担。另外,企业市场部也可以简单便捷地把一些数据等同步给前端的销售,给销售赋能减压。所以,在中国前端销售工具就变成了闭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从应用场景上,它也更适合市场部相关的体系。


基于此,除了 Adobe 在国外的这些体系以外,一个中国特色就是,应该把前端的销售赋能工具并入到营销体系中来,这是市场部为前端销售减压赋能的关键一环。所以,我们认为 Adobe 的产品组合的确能够给用户带来非常独特的价值,刚才我们提到的平台一体化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你看其中细节,有的东西就不适合,有的东西可能要加进来,它是有一些中国特色的。


另外,我认为并非只有一条路通向最终的产品组合,大家可以从很多环节切进来:有的原来只是做内容管理,他希望做一个 Experience Cloud;有的只是做数据中台,他也想做 Experience Cloud,大家都可以有一个目标,但我觉得核心还是系统能够切中用户的刚需,能够让客户来付钱来买它。


作为公司,不管资本在此过程当中起何作用,最终这个公司是要赚钱的,产品能不能帮客户赚钱,客户愿不愿意付钱,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切进来,每个人每个公司都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


04 谈未来:在市场爆发前夜“广积粮”


牛透社:向未来看,未来 5 年甚至 10 年,您认为企业营销会是什么样的发展趋势,JINGdigital 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洪锴:我觉得有三个点:


第一,营销方面,我认为大家会越来越以结果为导向,即所有的 KPI 会更加深入地与企业的核心的运营指标挂起钩来。企业不只是关注有多少潜客、多少人参会等,也更加强调花这么多钱,到底有多少效果,ROI 的概念会越来越重,企业越来越实际。


第二,跨组织架构的协作越来越重要。由于第一点的推动作用,企业内部会推动架构的整合,比如销售和市场部必须紧密合作起来;市场部和 CIO也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因为要达到最终效果,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数据孤岛。所以跨组织架构的协同合作对转型会越来越重要,也会成为这么一个趋势。


第三,智能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运营事务会让机器来做,而不是靠人工去做一些基础的运营工作。


牛透社:从营销层面看,最近这几年直播比较火,您怎么看直播给社会以及给 To B 领域带来的影响?


洪锴:直播其实已经不再是 B2C 企业的专利,很多 B2B 企业也开始了与直播相关的尝试,我们服务的客户中约 1/3 以上都在用直播这一功能。直播能不能带货很难讲,毕竟我们服务的是 B2B 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比如软件,还是很难通过当场售卖的方式进行交易,但是直播作为影响用户的一个直接触点,我认为是越来越重要了。


疫情是一个特别大的催化剂,很多事情疫情过后就会回归正常,但人们在疫情当中培养的一些工作习惯会继续留存下来,比如在线化打破了人在地域上的一些限制,能够在线上参会工作等,这些都会保留下来,直播作为疫情的一个“纪念品”也会继续发光发热。


牛透社:最近 JINGdigital 刚融完一轮,公司以什么样的融资节奏来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


洪锴:我们几个人创过业,之前等于是自己做了一个 Pre-A 轮。这是第一次面向机构融资,非常高兴能够获得线性资本和信天创投这些一流资金的看好。我们来看中国营销自动化,尽管有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下半场,已经看得很真、很透了,但绝大部分企业还正在苏醒的阶段,所以这是一个市场爆发的前夜,我们要尽量广积粮,尽量把资源储存得更丰富一些,不要让资源成为自己增长的瓶颈,所以我们很快会准备下一轮的融资。


牛透社:您对客户、资本、同行的厂商有什么想说的?


洪锴:我其实就想说一点:任何不能够给客户带来实实在在价值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尤其是在营销领域。我希望跟同行一起去教育市场,真正把营销自动化在中国做火起来,因为它的确能够给企业带来实在的价值。所以,希望我们同行每一位能够踏踏实实做产品,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真正做出好产品。


对于投资方,我觉得看公司还是看本质,我们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 SaaS 企业,努力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服务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本文作者:周效敬 责任编辑:周效敬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周效敬
    周效敬
    企业认证
    企业认证
  • 212篇

    文章总数

    185.22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