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上市,逐鹿千亿「数字建造」市场

    2021-03-30 牛透社 lv Created with Sketch.

330 111.webp.jpg

文 / 燕子  编辑 / 周效敬   



百米高空,以个位数计算空间的驾驶室,每天调度数十吨建筑材料,这是被称为“高空舞者”每天的工作环境,他们是建筑工地上最基层的工人——塔吊工。


之所以用“最基层”这个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描述:塔吊司机处于建筑工作环境里的“食物链底端”,有时候会因为工程进度“赶工期”,被要求超载调运建材。如若不从,职场里的霸凌,屡见不鲜,塔吊司机的地位卑微到了尘埃里。


每个建筑施工现场,我们都可看见一句标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偌大的字体,夺目耀眼。然而,“安全”问题依然备受挑战。


一套塔机监控的黑匣子,成了塔吊岗位“救命的稻草”,也成了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冰山一角。


或许,谈“建筑行业信息化”会稍显过时,因为现在人们更愿意用“数字化”一词,毕竟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的大时代。


在这个大时代里,建筑行业的数字建造技术和产品提供商「品茗股份」,于 3 月 30 日成功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109),敲响了建造领域的数字之钟。股票发行价 50.05 元/股,募集资金 5.9 亿元。30 日开盘价 96 元,截至当日 10 点 45 分总市值 43.6 亿元。


222222222222222222.webp.jpg3 月 30 日,品茗在科创板敲钟上市


从 1996 年涉足造价类软件,到 2003 年自主研发施工类软件,并专注于施工领域,到现在二十五年,迈进智慧工地,由品茗的成长可窥建筑信息化变迁一隅。 


销售变成培训师


品茗创业的早期,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里,建筑企业人员的电脑使用水平低,销售人员在推广专业软件时,还需要做一件事——电脑使用培训。建筑企业的人员一看到品茗的销售都以"老师"相称。


有意思的是,“打开电脑”、“双击鼠标”对现在而言再简单不过的操作,在那时,却是“笑话”不断。品茗股份副总裁陈飞军回忆说,软件使用要在电脑里安装驱动,电话远程指导客户使用时,让客户点击“我的电脑”,客户就真用手去敲敲电脑屏幕;让客户打开电脑桌面,客户会以为是打开放电脑的桌子桌面。


在陈飞军的印象中,那时有些客户已是知天命的年纪,还是第一次使用电脑,由于整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过低,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的推广速度。从纸质、手写模式进入软件模式,“不用电脑就赶不上这个时代,很多事就会受到限制。”那是工程造价电算化的时代。


纸质.png


所以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种一边做销售一边做老师的经历仍让陈飞军历历在目,也可以说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能有现在的水平,是早期奋战在一线的销售人员一点一点带出来的。


建筑行业信息化

 

回看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它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 一次是因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推广,一次是因 BIM (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在此期间,经历了“甩图板”、“甩计算器”、“甩报表”的三个过程。 



33333333333333333333.webp.jpg

资料来源:天华建筑设计  


变革一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工程建筑设计图还是“手工制图”。设计师手里的铅笔、丁字尺、三角板成了绘图法宝,一笔一画间,一座座建筑物跃然纸上。当时,国外已经开始了 CAD 较为广泛地应用。专业的 CAD 软件公司 Autodesk,推行的免费体验策略,对 CAD 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webp.jpg

左:手工制图  右:CAD 绘图(图源自网络) 


在“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建设部领导的“甩图板”工程开始,从设计环节信息化入手,强制推广 CAD 技术,拉开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序幕。经过引入国外 CAD,并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形成适用于国内企业的 CAD 软件。到 2000 年,国产 CAD 软件商品化,有了 3~5 种符合国内企业发展的产品。 


随之而来的是算量计价软件的普及,它让“甩计算器”和“甩报表”成为可能。CAD 推动图纸电子化之后,结合符合行业规则、规范的算法直接进行建模算量,从而计算出相应的工程量等。 


造价员通过算量软件计算出的一是算量模型数据,二是算量结果报表。在导入电子化图纸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规则、算法实现电子化算量,造价员可以完成快速套价、组价。 


在第一次变革之后,制图(设计图)、成本管理(工程造价)、算量(工程用量)都相继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变革二


正当国内还在二维里追赶国外建筑信息化的进度时候,国外已加速推广三维模型。 


2003 年前后,Autodesk 公司推出了 Revit 软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BIM 技术,同时,BIM 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BIM 的推广,引来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第二次变革。


BIM 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


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从而实现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拆除的建筑全寿命周期信息的集成;


使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能够在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包括政府主管部 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造价、运营管理、项目用户等)中实现共享与传递,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 


简单来讲,BIM 就是在三维空间里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建筑工程,从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其实,BIM 不仅用在建筑领域,也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 BIM 的模拟,整个建造过程在实际操作时才会更加合理、有序,且效率更高。 


去年疫情爆发后,10 天修建的武汉火神山医院,12 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创造“中国速度”的背后,BIM 功不可没。 


在行业里与发展阶段并存的还有一种观点,在品茗股份总裁李军的理解里,他不以发展的时间线作为排序,而是将建筑行业软件分成了四个大类:


 一是设计类软件,主要供设计院使用;


二是造价类软件,主要供建设方、设计院、造价咨询企业、施工单位、审计部门、专业院校及政府部门使用;


三是施工类软件,主要供监管机构、业主、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建筑工程各方主体使用;


四是智慧工地类解决方案,主要是聚焦在施工现场,围绕人、机、料、法、环等,综合运用 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技术,与一线生产过程相融合,对施工生产、商务、技术等管理过程加以改造,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其实,无论哪种解读方式,都能够清晰地解构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进化过程。从易到难,从单点到整体解决方案,从纯软件到软硬结合,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应用正走在井喷爆发的前期。 


从区域到全国——品茗的崛起


今年 1 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显示: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建筑业总产值突破 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6.2%。 


建筑“三浪”


建筑行业的总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在发展上,会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首当其冲是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


建筑产业原本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都是靠“堆人”,而现在,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数据显示,2019 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 2.54 亿,占总人口比例 18.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76 亿,占总人口的 12.6%。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 3 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的加速导致如今的建筑工地上,大部分都是五十岁左右的工人,鲜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用工都得派大巴车去接人,而不再是以前看到的那样——工人们自己装上被褥背着麻袋去工地干活。”品茗股份总裁李军如是描述。 


劳动力短缺,随之而来的便是用人成本的攀升。人口结构已然如此,建筑业要继续保持支柱地位,也只能依靠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能力了。


其次,数字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社会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十四五规划”里,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设独立篇章,足见“数字”的分量。


然而,一份源自麦肯锡 2016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各行业信息化投入的对比中,建筑行业信息化投入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农业。 


5555555555555555.webp.jpg

资料来源:McKinsey & Company,《Imagining construction’s digital future》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仅占总产值约 0.08%,而发达国家则为 1%,仅为发达国家建筑信息化投入水平的十分之一。


 一来是“十四五”带来的政策红利,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二来相比发达国家仍有数十倍的增长空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前,数字化来势汹汹,建筑业唯有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提升技术的成熟度,不断创新。


第三,国家政策。


从建筑行业经历的几次变革,可以感知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无论是去年业界疯狂关注的“新基建”,还是今年的数字经济几个重点产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从面临的人口问题,到数字化,再到政策,它们被李军称为建筑行业的“三浪”。三浪叠加,让人看到了建筑数字化的发展空间。

   

从区域到全国,市场竞逐


从浙江一隅,到迈向全国;从代理,到自研;从造价类软件,到施工类软件,再到智慧工地。


这些浓缩成了品茗从 1996 年到现在的经历和变化。


简单梳理品茗的成长历程时,会发现品茗的注册时间是 2005 年。


但实际上,在 2005 年之前,品茗已在建筑行业开始它的原始积累。1996 年,现任品茗股份董事长的莫绪军离开北京,到杭州创业,代理销售造价类软件,服务范围为浙江。 


后来,到 2003 年,有了自己的研发部,开始自主研发施工类软件;2004 年,面向全国招商,拓展全国市场。


 1996 年~2004 年,品茗完成了它的“寻梦探路”使命。 


2005 年,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的建筑行业,施工领域的信息化更甚,于是聚焦施工类软件的“品茗”成立,正式开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信息化探索。


之所以叫“品茗”,这里面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品茗,汉语解释为“喝茶”。


而杭州,是龙井茶之乡,浓郁的茶文化,带给人的是悠闲惬意的生活感受。


品茗公司总部坐落杭州,他们是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将工作化繁为简,让人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享受“品茗”的悠闲时光。


这之后的十年(2005 年~2014 年),品茗从产品、服务区域,乃至客户发力,实现了它的“转型蓄势”目标。


产品从自研的施工类软件切入,围绕工具类产品延伸出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安全计算软件等。2011 年,品茗还收购了西安丰树,成立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软件扩展到物联网相关的设备,进军塔吊监控系统市场,布局 IoT。 


在此期间,品茗的地域版图从浙江扩展到华东,进而布局全国。到现在,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 


客户从中大型企业到央企,树立出标杆的头部客户,品茗帮助它们通过信息化的力量高效地完成不少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服务北京城建集团参与建设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服务上海宝冶集团参与建设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场馆),以及服务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二公司参与建设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等。


6666666666666666666666.webp.jpg

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建筑设计,是一个将三维场景转变为二维图纸呈现的阶段;建筑施工,是让图纸变建筑,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因此,在施工阶段,工作的繁复可想而知。

 

品茗的崛起


2011年,住建部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里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 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无论是国家政策对 BIM 应用的推动,还是主动投身 IoT 的研发,品茗已然置身新技术浪潮之中,通过 BIM 、AIoT 等技术逐渐变幻出各种施工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也让品茗快速扩张市场,在数字建造领域迅速崛起。 


而品茗快速崛起的原因,归结下来一是丰富的行业沉淀,二是成熟的技术,三是大量的研发投入,四是客户的优选: 


丰富的行业经验


在服务数万家客户过程中,品茗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如此量级,让品茗更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应用需求,同时掌握应用场景下的效果。懂客户,懂行业,是优势也是壁垒。


成熟度较高的技术产业化


BIM 技术完成了从工具软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过渡。众所周知,工具类软件壁垒较低,很容易被复制和超越,但整体的解决方案则具有较高的应用壁垒。 


重金投入研发


品茗股份上市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品茗股份的研发投入为  0.66 亿元,建筑行业里的其他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分别为,广联达 9.69亿元;斯维尔 0.29 亿元;鸿业科技 0.13 亿元;海迈科技 0.26 亿元;盈建科 0.28 亿元。

可见,品茗股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建筑信息化行业的龙头企业(广联达),并远超其他企业。  


7777777777777777777777.webp.jpg

建筑行业信息化企业 2019 年研发投入(图自品茗上市招股书)


客户优选,增长持续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webp.jpg品茗2017~2019年营收(图自品茗上市招股书)

报告期内,品茗股份在 2017 年到 2019 年的三年间的营收,分别为 1.45 亿元、2.22 亿元、2.83 亿元(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保持连续增长的状态。


这源于品茗下游积累了众多优质的行业客户,包括工程建设领域的咨询、施工、监理、审计、设计、业主、监管机构等,保证了品茗销售规模的持续增长,同时也让品茗对细分领域的高质量客户攒下丰富的服务经验。 


不再卑微的塔吊工


前文讲到卑微的塔吊工,冒着生命危险干活,且很可能经历被要求“超载”的遭遇。当吊运材料重量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并同步到安全监管部门时,塔吊司机便能理直气壮地拒绝违规行为,超载的危险也就荡然无存了。 


调运材料.png


而当多塔交叉作业时,甲组某塔吊在旋转大臂过程中,碰触到正在多塔交叉作业区内吊运材料乙组某塔吊钢丝绳,造成乙组某塔吊钢丝绳及其下方吊物晃动。这样的危险场景,也会在技术的驱动下,让旋转动作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以上都可以在塔吊监控系统监督下安全作业。塔吊监控系统是基于 IoT 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实现施工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分析,从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由 IoT+AI 组合的 “AIoT” 在建筑信息化的应用,让应用场景不断延伸。品茗股份产品副总裁章益明将 AIoT 的应用场景分为两端:项目端和企业端。 


项目端应用是围绕人、机、料、法、环,应用场景如机器替换人的值守、考勤使用的人脸识别设备、人员定位、质量验收设备等。 


企业端应用则侧重于项目和企业联动,场景如工地上安装的摄像头在人员、环境、设备等安全风险事件识别和报警服务等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调用,进而帮助企业对项目进行管控。一些赶工的项目,从考勤、塔机运转数据的累积,综合分析项目进度,帮助决策。 


在品茗,这正是现在及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是将传感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BIM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将高科技技术植入到项目建造的各种元素之中,从而形成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智能化管理的项目管理体系。 



面对人员复杂、工种多样的工地管理,“坐在办公室,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便可观工地建设全貌”,想必这是所有建筑行业的人倍感欣慰和轻松的状态吧。近两年,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推进,加上新基建浪潮,作为建设的基础,智慧工地已然是必要途径。


据智研统计,2018 年,智慧工地市场已达百亿级。去年,就有媒体提到智慧工地已是千亿级市场风口。

作为科创板上市的“中国数字建造第一股”,25 年专注在建筑行业的品茗在千亿级市场里开启新的征程,追逐它的“数字建造梦”。


    本文作者:燕子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 牛透社
    牛透社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203篇

    文章总数

    1191.36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