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相对传统信息化的十大哲学
-
2021-03-04
牛透社
图文来源:汉信咨询
作者: 律德启
【导语】
以工信部两化融合版本相关标准体系发布为标志,两化融合2.0已经成为了新的热词,数字化替代了信息化,开启了新的领域。那么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并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的高智商经营、智慧化运营呢?笔者总结从业以来的经验积累、产业和政策发展研究,以及众多标杆企业做法,总结了如下的数字化转型哲学,即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处理好的10个相对论关系,期望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予以参考。
01 概念理解:数字化VS信息化,升级与兼容
20年以来,Gartner的研究与咨询服务一直被认为是客观技术思想领导的权威来源。其定义的ERP、EBC、信息化、数字化等概念普遍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权威认可和标准依据。
根据百度百科,数字化的解释一: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解释二:数字化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或声音信号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通常用模数转换器执行这个转换。
信息化: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数字化是行为体系,信息化是技术工具系统!
但根据国内众多从业者的认知来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息化等于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而数字化则是EBC(企业业务能力)。
基于此理解的话,信息化是工具系统,数字化是包含工具系统在内的价值管理系统。数字化包含信息化,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其中一部分。就如ERP是EBC的构成部分一样。
可见: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升级版,数字化能够对信息化兼容!
02 存在哲学:数字化的价值系统VS信息化的工具系统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依靠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而形成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而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工具”的利用,由此可见,数字化是为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许多IT企业鼓吹的“数字化技术引领企业发展”就片面地扩大了数字化的作用和价值,是唯技术论!
所以数字化存在的基础是企业追求价值的工具系统!
为追求数字化而数字化是形式主义,可能沦为无谓的投资和资源浪费!
所以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就要先进行企业的价值目标体系建设!
不然企业就是行尸走肉!
所以许多的CIO/CDO片面强调数字化的重要性,是缺少逻辑哲理的。
所以数字化包括企业的驱动业务、管理业务和服务业务的价值系统,包括战略、业务和组织环境的分析系统,包括SAAS、PAAS、IAAS和其他XAAS的架构系统,包括ABCDIG的技术架构系统,包括前台、中台、后台的数字治理系统。
而信息化更多为软件工具系统的应用。
03 价值理念:数字化的发现需求VS信息化的管理客户
数字化的世界里,总是企业通过企业数据、渠道商数据(包括电商平台)和第三方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行为特征、性格特征、信息接触特征等,由此进行消费者画像,从而找到消费者的具体需求。
信息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更多关注的是客户和消费者的交易行为,从而促进销售业务的发展。
可见,数字化对市场机遇的发现更加生态化,而信息化更加关注于存量客户和消费者的管理。
04 客户思想:数字化的系统方案VS信息化的产品供应
通过大数据洞察,数字化看到的是客户和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和消费过程,是关联到交易和消费环节的使用者、采购者、决策者、引荐者、监控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过程管理,能够精益到具体的需求特征,即商品+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
而信息化更多是关注产品的具体销售业绩管理,以完成企业的销售目标业绩为核心。许多的信息化销售系统难以达到对交易和消费过程的数字化记录。
05 价值载体:数字化的服务新经济VS信息化的生产制造为核心
2010年以来,国内许多的传统产业挂转并停的现象逐步严重;特别是2015年以来,国际竞争加剧,产业链格局重构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加剧,世界进入VUCA时代,核心诱因是消费结构额供给机构的不匹配而造成的,所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新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新改革、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基建应运而生,应用领域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型工业/商业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和装备智能化踊跃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均彰显着数字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新势能。
而通过技术专利的应用数据来看,中国最近三年来的专利审批事项均在40万例左右,但通过权威数据统计,能够进行市场化的专利技术不超过10%。关键因素在于高端产品和技术缺少对消费与需求的数字化洞察,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缺少信息化互联和沟通,等等。生产制造为核心的思维和运营,缺少前端供应和后端营销的落后理念和行为造成了大量的产品技术得不到应用。
所以在经营理念上,企业思维必须数字化转型。
06 研发思考:数字化的齐创共享VS信息化的事项管理
数字化企业将研发作为对企业的系统思考,会对企业内外进行体系化的顶层构建,研发内涵可包括概念设计、功能设计、产品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服务设计等,是对企业新需求价值发现、新供给结构优化、新运营价值创造和新服务价值传递的全程价值链再造。工具体系既有工业设计软件、3D打印、AI+等,研发边界会有内部的创新思考、创新设计、创新应用,更会有对外界研发力量的整合,以开放化的视野和共享模式聚集内外资源。
信息化的研发会更加关注于事项管理,对研发事件进行管理,可具化到研发计划、技术推广、效能评估等。
07 生产应用:数字化的人机交互VS信息化的结果管理
数字化企业的生产应用场景不仅包括对质、量、成、效、安全的目标管理,人、机、料、法、环的过程管理,更多的场景包括通过边缘计算的设备智能化,包括各种机器人应用等,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机器学习而积累的知识资产,能够促进工艺的自生态优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虽两化融合多年,但传统的信息化的工业化应用还更多体现在数字记录上,通过标准化的录入驱动业务规范化,通过集成化的数字统计进行结果化的绩效管理。
08 技术架构:数字化的服务中台VS信息化的组织中台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服务机构都会以时髦的“中台”概念来作为打动应用企业的噱头,但其中中台的概念和内涵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主要存在于价值能级上,如在医疗体系的患者管理体系内,信息化是病例管理中台,数字化是健康管理中台;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人员能力成长平台,数字化是组织知识成长平台。一个是成本累积,一个可以成为资产,成为资本价值。
另从展现模式上,不难看出,数字化企业的场景体现均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出发点的价值体现进行的,如数字化的供应链是供应商能力中台,信息化的供应链是供应商交易管理平台;数字化的研发链是齐创共享的智慧中台,信息化的研发链是研发项目管理中台;数字化的生产系统是机器学习而智能制造管理中台,信息化的生产系统是MES中台;数字化的营销系统是客户价值管理中台,信息化的营销系统是交易记录为主体的CRM中台。再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招用育留退免降辞的员工关系管理中台,数字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则会细分为面向公司的人力资源供给中台、知识能力成长中台、员工幸福指数鉴评中台等。
可见信息化中台是以组织为单位的组织中台和信息集成的技术中台;而数字化中台是面向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中台和服务中台。
09 算数逻辑:数字化的数字底层VS信息化的模块应用
数字化转型是以系统化、结构化、体系化的决策模式为前提,强化数字底层的基础建设,即构建横向跨边界的元数据,和外部生态互联互通,以国际通用标准、国内通行规则相一致,做到一品一码、一物一数、一事一定义,能够做到应用过程中的主数据共享,可追本溯源。
信息化是以组织中台为核心进行的信息集成,强化的是使用者的数据记录、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是纵向化的应用。所以部门间、机构间的分工就造成了许多信息孤岛的形成,虽许多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强调协同,但缺少了数字底层的基础建设,也会通过许多的数据主线(或中间件)来实现,要么许多的数据丢失,要么增加投资成本。
10 治理系统:数字化的流程化VS信息化的科层级
数字化强化以客户服务流程为主轴进行价值体系的发现、创造和传递,即强化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情景的构建,由此构成万物互联的价值过程。
信息化则是以科层级的组织为核心,以实现管理者的需要来出发进行相关应用系统的工具应用。
所以数字化,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强调去中心化。但真的能够去中心化吗?要知道分布、契约等还是需要组织的,但毋庸置疑,身份认证、契约认证、价值认证是需要去中心化的成员认证的,这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而信息化的科层级组织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框架,所以科层级的组织形式是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存在伦理。如何解决呢?流程化的运作思维、运作模式,科层级的组织状态可能是非常合理的哲学逻辑。
所以,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
数字化在价值体系上、业务体系上,以及技术实现体系上,均是传统信息化的升级版本。所以,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
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的企业来说,进行迭代升级是可行的路线,但需要做好以解析为特征的数字顶层的建设、以应用场景为价值体系的构建,以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再造和重组为管理纽带的迭代升级。
以下是经过多年积累,塑造的以传统信息化为基础资源、以数字化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双M”理论系统。
数字化转型之路,您清晰了吗?
作者简介:律德启,汉信咨询首席管理专家,十多年企业操盘,十多年管理咨询,集跨行业专业智慧积累,为企业战略转型、模式创新、管理升级提供新动能!
-
本文作者:律德启
责任编辑:牛透社
本文来源: 汉信咨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