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耐珂萨:用系统工具规避课程设计的“不理性”

课程设计是企业进行人才发展过程中高频发生的一类场景,在培训管理中,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是一个理性过程,然而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却存在着诸多“不理性”。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有四种常常会发生的“不理性”:“目标”不清晰、“过程”不完整、“时间”不合理、 “结构”不严谨。

“目标”不清晰

课程开发的本质是:基于培训目标来决定内容。然而现实情况中,很多企业内训师设计课程时经常直接输出课程内容,即“内容驱动开发”,这样的课程往往会变成“内容的堆砌”。

“结构”不严谨

许多企业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习惯先建立出“课程结构”,再用结构去套内容。但是,课程开发的“基本面”是“培训目标”,因此,“课程结构”的本质应该是基于培训目标的分类。

“时间”不合理

不少讲师在授课时易于以自己的内容偏好为导向,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擅长的内容上,而忽视了学员的多样性需求。事实上,“培训”作为企业的一种人才管理手段,需要以学员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培训时间的分配也应该与学员的需求程度成正比。

“过程”不完整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 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培训课程的本质就是一个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那么过程应该如何设计呢?我们都知道要以学员为导向,增强互动。培训过程的宗旨就是“从知到行”,从讲师到学员。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不理性”又会影响我们对过程的设计,很多时候,讲师会以内容分享为培训的过程。

借助系统工具去干预人为的“不理性”

人的本能是感性的,那如何来实现理性呢?我们不能违背人性,但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工具来驱动人的理性。

在肯耐珂萨水晶球数字化人才发展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功能,产出组织发展人才的内容资源,并通过“资源管理库”和人才发展计划形成双向互动的“输入输出”关系。

针对上述的四个“不理性”,肯耐珂萨水晶球数字化人才发展系统“课程设计”模块,围绕“目标设计”、“模块设计”、“时间分配”、“内容设计”关键阶段,通过系统来指引企业培训课程的科学设计。

布鲁姆等目标流派的大师提出了培训目标的“ASK模型”(A-态度、K-知识、S-技能),但培训课程本身,重点在于实现“K-知识”和“S-技能”两方面的目标。

在水晶球系统中,“目标设计”功能会提供两步引导:首先引导讲师定义培训目的,即想清楚为何要上这门课;然后引导讲师基于培训目的,定位培训目标,即目标传授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对培训目标进行排序和关联,确定哪些内容先讲,哪些内容后讲。通过这个步骤,为后续课程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性辅助。

接着通过水晶球系统的“课程设计”功能,培训师可以基于上一步定义的培训目标(知识点和技能点),进一步对这些培训目标进行分类,来形成培训课程的结构。

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满足学员需求呢?基于“ID模型”的诊断,用户在水晶球系统中,只需要设定好培训课程的总时长,并针对每个培训目标的ID变量进行评估,系统会自动生成“建议的模块教学时间”,提醒讲师合理分配时间。

站在课程开发的学科角度,培训的内容是基于培训目标,落在培训过程中的。因此,在水晶球系统中,基于前期定义清楚的培训目标,讲师可以根据指引,一步步完成培训内容的设计。

同时,系统会根据培训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来智能判断本次培训课程的“心电图”,直观地呈现课堂活跃度,帮助讲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过程的设计。

最后,企业培训师可以在系统中轻松导出教学计划表和结构化的课件PPT,实现课程开发的敏捷落地。


    本文作者:肯耐珂萨 责任编辑:马亚蒙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肯耐珂萨
    肯耐珂萨
    未认证
  • 32篇

    文章总数

    15.34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