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资金链断裂 被迫转型 极度绝望的他为何能一直坚持?

    2017-08-21 崔强 lv Created with Sketch.

阿里云栖大会期间,和够快云库的创始人陈翊约在离着会场不远的宋城千古情见面。他是个喜欢运动和跑步的人,这是我第四次见他,每次他都是相同的着装,一身运动装,头戴一顶帽子,干净利落。因为相熟,我们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寒暄,直接进入采访的主题。


如同采访别的创始人一样,我喜欢静静地听他们讲自己创业的故事。跟着他们的思绪回忆他在创业中的喜和乐。在陈翊的眼里,够快云库一直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创业公司,在他的故事里,我能够深深体会到一家技术型创业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不易和坚持。

657689.webp.jpg

够快云库CEO 陈翊


版权之忧, 被迫转战国内


陈翊所带领的团队是从中国网通分离出来的,当时的想法是做数字化影视发行,最早是想面向海外的华人。为此,他一个人跑到加拿大待了两年,用他的话就是做了一个类似现在爱奇艺的视频网站。


当时,他和国内文化部下属的中录国际合作,把中录出版总社的节目输出给海外华人,包括大陆、港台、以及其他各地在北美的华人,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主流文化,效果还是不错的。他的团队做的是自己擅长的技术平台,并且向海外华人传播中国的文化。虽然海外华人的人数不多,但是这事看上去似乎也蛮有前景。


但是一年后,版权的问题让他们刚刚看到希望的创业之路变得极其渺茫,最后在盈利的压力下只好撤回国内。在说到这段经历时陈翊说:“作为一个技术型公司,起初并没有把版权放在首位,而是首先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问题,节目又是由中录总社提供,当时能拿到的节目又比较老,而用户又希望看到新的节目,05到06年版权意识越来越浓,成本居高不下。”


当然,遭遇版权困扰的不只是够快一家企业。当时百度音乐百度文库也是在那个时间点遭遇了国内音乐界和文学界的抗议,把版权问题推到了极至。


转向破局,够快雏形初现


国外遭遇版权问题,回到国内同样也面临版权问题,这让他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团队还要走下去,思忖之后,他和几个合伙人决定去做一个技术平台,开始给运营商提供城域网视频加速。


这其实是一个存储加速的继承,解决网民下BT种子文件的困惑,支持网民一边下载一边看,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视频就会停止下载。在当时网络条件下,2M的带宽可以流畅播放1080P的高清视频,这让网民很兴奋,也让自己很兴奋。


兴奋过后,陈翊发现,技术只是工具,而根本瓶颈还在内容。如果只是给用户提供技术平台,不能提供内容,平台和技术的优势无法体现。这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次失败的老路上去了,内容哪里来?版权怎么办?


最终,他们为了解决自己平台没有内容的问题,给网民提供了存储空间,并建立共享机制,给用户提供上传、下载、播放的能力,又能简单和其他人分享互动。


这其实也就是够快网盘的最初形态,团队寄希望于把文件交给网民自己管而绕过版权问题,如果涉及到非法内容,提供举报机制,平台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可以让自己能够专注在自己所擅长的技术公司,而非运营公司。


2011年初一推出,因为用户体验、界面友好和速度快,通过用户口碑半年内做到了全国前五的网盘。


“那时,网民拿到的片子主要还是影视,由于上传下载分发速度快,很快得到了字幕团队的青睐,这给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流量,一群人盯着美剧和字幕的更新。”


盈利之难,企业再陷困局


产品好,用户很追捧,流量巨大,但是总归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如何盈利?


陈翊突然发现,他们原先对盈利方式的设想太过于理想。


过去,够快考虑推出VIP服务,大部分功能免费,扩展空间收费,一个月10-20块,然后通过广告收费。但在运营的实践过程中,他发现这样的盈利模式简直太过异想天开,用现在流行的话是“然并卵”!


并非是没人愿意为VIP付费。陈翊说,VIP能收到钱,但是算下来一年的VIP收入为20-30万,广告费也就20-30万,这样的收入对于高速发展的够快网盘来说,还不够一个月的IDC的费用。


如果单单是获取大量用户但无法进行流量变现还不算太糟糕,他们总能找到变现的通道。


然而,让陈翊不安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成本高是因为存放的都是视频,带宽流量成本高,风险却是个人网盘里存放了大量的非法资源,用他的话说非法内容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存储量。


这让陈翊如坐针毡,虽然他们除了系统审核还组建了团队进行人工审核,但是无法清除干净。陈翊笑着说,网上说的鉴黄师,他们早就有了。尽管如此,还是经常会有安全机构或律师找上门来。陈翊发现,原本想专注成就一家技术公司,却每天要为应付这些事付出大量的精力。


IDC的成本压力巨大,内容的风险又与日俱增。 IDC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原来网通的关系来疏通,但是非法资源风险却无法化解,再次陷入困局,这让他越来越不安!


契机之下,TOC转TOB突围


正当够快团队再度焦虑不安的时候,上海交大找到了他们:“你们产品能不能修改后给交大部署使用?”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找了若干产品,都觉得不是很满意。


那时是2012年,也是从交大的项目开始,陈翊开始思考,走向企业级市场是不是一条出路?从此就不太需要考虑内容的问题,可以回归到专注技术的线路上来。


而2011年底,阿里云正式上线,够快也成了阿里云第一批上线的应用,通过与阿里云的层层沟通,最后直接由阿里云的同学推荐给了王坚博士。够快成为了阿里云最重要的第三方合作ISV,基本上调用了阿里云的所有模块。通过够快百万级用户的实测,也帮助阿里云解决了很多BUG。


2012年年初,够快团队正式开始从TO C转向TO B。现在看着容易,但是要抛弃近两百万个人用户真不是个容易做的决定。


“他们需要用我们的产品来发外链,发送盗版或其他内容。停止服务后,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当时一方面进行产品升级改造,一方面处理老用户遗留问题,包括给VIP用户退款,这一折腾就是9个月的时间。这9个月就像个恶梦,还好我们在to B领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陈翊回忆起过去挣扎的岁月。


艰难转型,风雨飘摇后的曙光


从2011年下半年,公司的资金链就已经断裂。这时候的够快面临着IDC的成本压力,公司的运营费用,再加上转向企业市场又充满不确定性,这家艰难转型的网盘公司风雨飘摇。


事实上,上海交大的一单业务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To C模式没钱可赚,To B的钱怎么赚还没有完全想好,但面对员工,他还要去跟他们讲方向和未来。这些把陈翊压的喘不过气来,这也是他最绝望的几个月。


接下来的几个月除了坚持还是坚持,用他的话讲就是‘死撑’。2012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随着戈壁投资的进场,解决了运营的资金问题,够快才慢慢缓过劲来。


一个月后,红杉也进来了。


红杉的到来得益于王坚博士在中国云计算大会的演讲中对够快的推荐。红杉的人找到了够快,而当时够快的企业网盘产品还没有出来,却很快解决了两轮融资,陈翊感受到了to B的风口。


2013年够快推出了企业网盘,架构有点类似国外的box,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团队级产品,对组织架构的支持比较弱。但这在中国市场有点麻烦,尤其是面对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会有各种定制的需求。


13年底,够快推出了迭代的2.0产品。对够快而言,与其说是迭代不如说是完全意义上的颠覆。这个版本的产品可以提供给中小微企业很方便的纯SaaS模式,同时可以支持企业各种定制,无论是部署定制还是系统结构的定制。标志性的事件是他们拿下了中石油这样超大体量的客户。


为了解决企业信任度的问题,够快很快推出了混合云产品,支持把数据放在用户的服务器,支持可拓展可迁移,如果客户未来希望全部移动化和云化,可以将数据迁移至云端。


2015年7月,新东方上线,20人使用,只用到十几个G;


2016年6月,新东方接近3万人使用,数据量达到30个T……


时光涌动,愈发洞察行业


随着与企业级客户的交流愈发深入,陈翊对CIO有了自己的理解。他把CIO定义为三大师:


军师:CIO立足企业,目光长远,需要知道企业的信息化的变革趋势,未来要怎么样去做,引领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不断升级与发展。


导师:早年间,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现在的中国新歌声又非常火。这两个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参赛选手唱歌时大家都知道你是谁,而后者只能听见声音,导师只关注声音,这意味着纯粹。CIO就是要做到纯粹,只关注厂商能否提供足够好的产品,只要其产品好,企业能用得上,真正应用到你的企业中,这就对你是有价值的。


大厨: CIO是企业主厨,把不同的料汇在一起搭配好,也就是和应用系统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CIO就是内部系统集成商,或者说管理总控,解决很多别人不懂的问题。


2016年,够快成功登陆新三板,这对够快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我问到他,公司上新三板前后有什么不同时,他谈了四点:


1、巨大的压力。企业信息公开后,受到更多限制,公司必须展现出过硬的实力,而非夸大的数据和吹嘘。


2、开启了融资通道。这对于够快来说绝对算是明显的益处,信息公开后,对够快科技公司感兴趣的投资人会自己找上门来,对公司资金的支持很有帮助。


3、背书价值。公司在新三板上市,让其在与客户或者政府合作的时候得到更多信任,这是平台提供的背书价值,客户会更信任公司。


4、提高了员工积极性。公司在新三板上市让更多员工看到了企业的未来和前景,这对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来说有着较大的裨益。


采访结束之后,陈翊说他们准备抓紧时间去吃点东西,晚上还要参加云栖的夜跑。他走之后,我在想,是什么让他在极度绝望的状态下坚持到现在?可能是技术人对专注技术的那颗初心,亦或是马拉松给他带来的韧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


创业又何尝不是一次长跑。有时候,我们说产品唯快不破,走在对手前列往往占领了致胜的先机,但是创业却是要足够的耐力和坚持。

    本文作者:崔强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崔强
    崔强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74篇

    文章总数

    217.95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