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论ERP仍然是企业信息化乃至数字化的底盘

    2018-08-17 乔德地 lv Created with Sketch.
继王甲佳老师和童继龙老师之后,作为一个业务管理出身,在企业实施过全套ERP的前CIO而言,感受还是深刻的,正如两位老师所言:“企业为了数字镜像而数字化”,“对于大多数客户而言的半成品ERP”,这就是现状。 对两位老师的文章我断章取义的总结为两句话:1、中国缺少好底盘。2、理想中的好底盘。今早童总又续了一篇《三论ERP》也总结为一句:3、基于ERP底盘思维来构建的是一个“平台”
从甲方跳出已有数年,谈及ERP仍然非常有感情,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同时在经历了企业外部的纷纷扰扰之后,也想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一下我眼中的ERP~企业信息化乃至数字化的底盘

1、Hype 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

这张图大致的意思是说,一个有价值的技术应用是需要经历一个大致5年的“忽悠期”,在跌入低谷之后,才会真正进入发光发热的“价值期”,当然前提是有价值,这一点ERP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可以盘点一下中国ERP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如果以2004年作为中国ERP元年的话,2014年以后应该称作后ERP时代,原因是大部分企业ERP普及已经完成,同时用友和金蝶也在2014年前后脚推出了ERP的云服务,既然是云服务就必须伴随些许服务,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节点看作“价值期”的起点,而这中间经历了10年时间。 然而,此后14年以后到18年,中国的ERP市场似乎毫无建树(即便是上了SAP的企业,也从12-14的技术巅峰形象,逐渐淹没了各自身影) 事实上“忽悠期”大致是5年时间,到了10年的节点,应该是成熟的发光发热的阶段,而中国的ERP发展的如此缓慢,到底是ERP作为基础应用的正常表现,还是有其它因素造成的,这会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2、本土ERP厂商的基因

之所以用2004年作为中国ERP元年,原因是用友和金蝶在同年各自收购了一个软件工具厂商,从财务管理迈入业务管理,拉开了中国ERP的序幕,而这个阶段正好又是技术成熟曲线的“忽悠期”,在忽悠阶段厂商兜售的是恐惧,客户购买的是想法(连解决方案都算不上),所以ERP厂商真正比拼的是营销能力。换句话说靠忽悠就能挣钱,有谁会用心做好产品。 这一点看一下两大厂商的技术和营销投入占比就知道了。成果是:打造了两只中国最优秀的软件销售队伍;错过的是:不可能成为中国的SAP,生产适合中国企业市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ERP厂商的基因已经奠定为软件销售为核心,而不是产品为核心。 多说一句,挣了钱了谁不想把产品做好呢?我相信这些领军企业的CEO也都是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所以原因并不全在这里。

3、中国企业的应用场景

中国的企业面对的环境和国外大不相同,对企业信息化的迫切程度和认知程度也大不相同,具体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 1、社会因素: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背景确实不同,这不是企业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就像我在群聊里说的那句话:为什么中国的CRM不好做,原因是教育10个西方的销售人员和教育10个中国的销售人员,成本差异太大。相信性本恶的西方人,尊重契约,认为遵守规矩效率最高;而相信性本善的中国人,却崇尚聪明,认为破坏规则的效率最高。这种文化差异,导致在中国ERP应用成本非常高。 2、市场因素: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向来是以人治为基础的,这导致多数企业的规模瓶颈非常明显,也意味着ERP作为基础管理的价值非常高,能够帮大多数企业提升效率,解除瓶颈。 但是,由于中国的大市场环境(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导致机会比精益重要,简单的说粗制滥造也可以生存下去,赚钱太容易所以不需要关注精益,同时机会太多也顾不上,不需要依靠规则打造标准就可以生存的还不错。这种市场差异,导致ERP在企业的应用价值没有充分挖掘,也很难形成主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企业能拿出的好的应用案例太少,也是事实,想想CIO们在谈论ERP的时候,谈项目谈功能谈的多,还是谈业务谈价值谈的多?ERP厂商真正想做好服务的那一面,也是心里起了茧,才知难而退的。

4、ERP厂商面临的选择

在国产ERP经历了10个年头的发展演变之后,总是应该逐步进入到一个“成熟的发光发热”的阶段,可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并没有”,所以一切还都停留在:“理论上”。面对这样的局面,两大厂商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云服务(14年),一方面和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服务企业市场的成熟度有关。大的方向上存在两种选择: A、面向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于中国即将到来的企业管理全面升级的洪流(也可能是个伪命题,至少我认为是真的),做成一家伟大的软件公司。 B、面向企业外部链接,通过大规模的应用集成和底层技术支撑形成社会化平台,加上金融服务、底层技术服务黏住客户,演变成社会资源的调度者。 基于原有的工具能力积累,以及今时今日的规模和资本,我想说这两条路都是符合趋势的,也都是有机会的。是选择生产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成为下一个SAP?还是选择通过链接、赋能、跨界,努力成为下一个ATJ?(目前来看更有可能是后者。)

5、对企业而言ERP依然是底盘

前面说到,我相信今时今日的中国企业必然迎来管理全面升级的洪流,但是有一些基础性问题还是需要解决。首先是ERP的基础能力要在企业手中发挥出来,我服务的企业曾经是用友的零售样板用户,当我13年走出企业之后,发现行业对于用友的ERP简直嗤之以鼻。 但是,直到今天我说我用这套产品实现了业财一体(成本跑通),折扣管控(结算核销跑通),会员管理(积分换购跑通),多机构(加盟零售和结算),全面预算(编制管控),数据应用阶段(赋能和驱动),仍然很多甚至是大多数零售企业望尘莫及的。 所以无论ERP厂商如何选择,企业如何使用ERP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方式一:流程管理的价值 大部分企业是缺少组织约束力的,通过系统的流程和管控可以解决很多底层的标准化问题,在相当长的区间,尤其是在行业内部,这个部分的管理价值仍然非常高(更高级别的标准化问题需要通过人机边界和认知管理来解决)。需要注意的问题是①不可以只建流程不问数据,或者说②为了数据而数据,上了信息化工具却说不清楚数据逻辑。 方式二:数据驱动的价值 企业信息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数据化管理的企业转型,所以也可以一上来紧紧围绕数据核心,把ERP的实施的需求和标准与数据逻辑紧密相连,这样做的好处是价值呈现更快,并且不容易迷失方向。直接奔向人机边界,做数据驱动,提升组织效率以及人的定向创造性,形成企业成长力。这也是改变和形成企业数据基因的最快方式。 新业务:新一代SaaS服务供应商 无论是选择方式一还是方式二,未来都有机会延展出一个新的业务场景,那就是企业级SaaS服务。 ①基于系统性的业务梳理在垂直领域形成普适的、经过验证的、具备规模能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②企业市场SaaS的背后也一定个业务实体,脱离业务实体的SaaS都是伪SaaS,原因是没有服务能力,也做不好客户成功。 ③选择了平台路线的ERP厂商,必然会大力扶植这个群体,为其提供足够的软件能力和资源支撑(原因可以意淫)。 最后强调一下:ERP仍然是企业信息化乃至数字化的底盘,无论ERP厂商和企业用户如何选择,其系统性带来的价值始终是无可替代的。底盘是基础不是核心,构建在核心上的基础才有价值。所以真心希望在未来的5-10年,ERP在中国可以进入发光发热的“价值期”,逐步走向技术成熟和应用成熟。
    本文作者:乔德地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乔德地
    乔德地
    个人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81篇

    文章总数

    206.27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