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内容三国各给药方,谁在治标谁在治本?
-
2018-03-08
智能相对论
激战前后,内容领域早已“病态”明显
2012年今日头条崛起,6年后,这个领域非但没有建立所谓的稳态格局,波云诡谲的竞争倒是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多年来内容领域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行业层面的解决,各安天命也就只能花样百出。 1、内容多,但优质内容少 共享单车热潮时,大佬和各种阿猫阿狗APP能够塞满智能手机的好几个页面。如今的内容领域也类似,粗略统计,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一点号……一共有超过20家内容创作平台仍在较为健康地运行。 而单单今日头条就号称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已经创造了48亿次消费。可以想象,公交车、写字楼、家里的沙发、床上,到处都留下了用户们刷新信息流推荐的痕迹。 然而,被监管警告、被自媒体怼“精神毒品”、被传统资讯媒体嘲笑……不论如何,舆论心目中的信息流还远谈不上优质,以亿计次的内容消费,有很大部分可能都是低质、博眼球的内容。 2、内容作者多,但优质内容源少 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透露其账号总数已超过120万,其中100万自媒体,14万企业,7万政府机构和1万媒体,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作者普遍多处入驻的情况下,其他平台想必也有不菲的内容作者量。主动or被动,内容领域三国给的药方却不一样
如果主宰互联网的BAT在内容领域组建一个三国,恐怕没人会意外,无奈的是,A有点跟不上了。 2017年8月,内容领域震惊体鼻祖UC的创始人何小鹏离职;12月,原总经理陈超宣布离职。而据网传,UC全体员工带薪休假至2018年3月31日,届时将裁掉约1/3的员工,手笔宏大。 顺势,T刚好补了A的位置,内容领域的BTT格局形成,就像加多宝和王老吉撕逼,然后和其正死了。不过,内容三国这样那样的做法,都在围绕稀缺的优质内容、内容源以及流量管道做文章。 1、今日头条:主动出击的撕逼者 今日头条撕逼的历史由来已久:2016年11月与凤凰新闻对撕,年底则炮轰艾瑞网, 2017年撕百度、撕微博、撕微信,全面树敌。 究其原因,今日头条在内容领域是一个摊子铺得最开的角色,不得不主动去招惹那些挡道的人。为了社交粘性上线微头条,又直接抓取原股东微博的原创内容,被微博怒怼“这种公司做的再大,也赢得不了任何尊重。” 为了病毒传播,通过微信发布头条生肖卡,结果被微信以“涉嫌诱导分享”屏蔽,之后今日头条又宣布禁止推广微信微博等第三方账号。而两家恩怨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张一鸣就喷微信“很多优质内容账号无法得到传播分发,反而营销号得到病毒传播。” 不论对与错,或者名声好坏,至少,今日头条在内容上的玩法一直是个主动出击者,客观上在用四面树敌的方式试图开疆拓土。 2、微信:从高冷逼格到被动接招 张小龙的任性一向被津津乐道,“节制”、“洁癖”的描述无不体现着高冷范儿。不过,这个范儿在1月份微信宣布将推出公众号APP戛然而止,张小龙不再因所谓清心寡欲的秉性和超凡脱俗的修养被膜拜。 曾几何时,同年诞生的微信公众号绝对是傲视今日头条的存在。即便是今天,公众号体系内的内容在质量上也足以蔑视今日头条。但是,众所周知的低打开率、仅限于微信内部和创作者之间的影响力,都证明了微信公众平台或许是微信这些年商业化上最大的失败。 在今日头条、百度挣得盆满钵满时,最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APP却毫无建树,再高冷也挡不过市场化洪流,有超级内容平台潜质的微信公众号没有道理继续避世。 用户、内容、社交、广告应当都是APP努力的方向,只是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都只是在被动接招。 3、百度:刚正面的作风变成了淡定 All in AI的百度,在上线信息流初期火急火燎,不但主动对刚今日头条,还要通过公关口径让所有人都知道他要和今日头条动手了、要打趴今日头条,颇有点通过大肆宣扬断自己后路的意思,一度十分热闹。 可是,在用户体量7.5亿、月活到达6亿、分发环比增长20%,已经刚住了今日头条后,百度反而开始淡定起来。在今日头条与微博、微信等平台撕逼过程中成了一个看客,就连今日头条威胁将对百度所谓不正当竞争提出诉讼后,百度也只是略带讽刺地回应了下“口水战治不好发展焦虑症”。 有意思的是,流量大户的自我封闭已经形成一个闭环,例如微博封杀头条关键词和内容抓取,封杀微信推广,微信封杀头条链接,头条封杀微博微信推广……一向都在舆论漩涡的百度“罕见”地置身事外。 或许是百度突然改变了市场竞争的作风,也或许是玩了这么久,百度早已认为自己掌握了提供优质内容、内容源及流量管道的正确玩法,开始不惹事、谋求稳扎稳打。内容生态,多与好是标,动与活才是本
多数平台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多、好只是输出结果,内容分发要做好,持续稳定输出才是关键。 1、内容生态已经形成动、静两个维度 所谓静态的内容生态,更类似于菜市场经营模式,用户与内容源两边撮合,平台不用太介入内容运作,推荐准确性是头等大事。今日头条煞有介事公布算法,就表明技术是它打造竞争力最信赖的东西。 不过,静态式内容生态也造成平台放任买卖双方行为,只依赖算法匹配,出现上文所提的三大内容问题。由此,平台本身参与到内容运营的动态式玩法开始出现。 2、多、好只是表象,动、活才是源动力 千人万元、“W+”量子计划……这些计划意图通过增加投入的方式来实现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出,确实可以有不错的结果,但它们能否创造更多价值,可能还依赖平台背后的“源动力”。 本质上,这些计划还是遵循静态规则,平台期望让优秀内容生长,殊不知只有表层固有规则、而没有完善的生态支撑,总会让不少钻了空子的做号者、培训者薅了羊毛。例如,在头条多轮重金轰炸下,内容质量并没有普遍提升。花钱买粮食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只有土地肥了、农民勤快了,才有肥硕的果实。对平台来说,就是要脱离纯对接功能,主导架设和安置各类信息流内容,形成一个自己参与其中的动态式内容生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度的淡定是有道理的。找出搜索老本行优势,联动搜索与信息流,又把爱奇艺等优质内容拉进来,在除夕到正月初六搞出了7天VIP免费活动,干起了过去平台们从不涉足的内容运营,用头部内容引流灌溉中小内容源,从一门心思满足用户的普遍思维(需求侧)转向体系内部的动态结构建设(供给侧)。 内容分发只有脱离用户指挥棒(多、好的表象),转而用主导而非对接的方式真正促进内容创作者的成长(动、活),才能走出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对抗与博弈,才能让这些XX计划得到更好的效用,也才能得到好内容、好来源、好渠道。价值观逃避不了,技术必须“由外至内”
今日头条为自己“算法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付出了舆论代价,在正本清源的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内容分发肯定逃避不了价值观。 1、客观地说,算法本身的确难以实现价值观 虽然被痛批,但张一鸣“算法没有价值观”这句话眼下并没有毛病。 今日头条公布的推荐算法中,协同过滤、逻辑回归、DNN、因子分解机(Factorization Machine, FM)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是主要的几个方式。在推荐算法方面,必须承认这是业内领先的推荐算法实践,干了6年的今日头条的确有好几把刷子。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
本文作者:智能相对论
本文来源:牛透社
-
分享到: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